四方區鄰居節開幕已有一段時間了,記者參加了三次各社區組織的鄰居節活動,發現在這些活動中,很少能夠見到年輕人的身影。參加鄰居節活動的年輕人為何這么少?社區里的居民是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的?年輕的鄰居們之間相處的狀況怎樣?近日,記者就這一現象進行了采訪。
 
; 活動主角多是老年人
4月30日,記者來到了洛陽路勞動保障中心門前,這里正在進行失業人員向鄰居們傳授技能活動,在現場,前來交流的多是中老年人,沒有看到年輕人的影子,活動的組織者告訴記者,可能是因為年輕人都在上班,沒有時間參加活動。
5月1日上午,記者來到了新園社區,社區里的鄰居們正在相互交換家中的圖書,通過交流增強鄰居之間的了解,在這個活動中,參加的也多是老年人。
新園社區的一位居民告訴記者,其實,在社區里,老年人之間的交往已遠遠多于年輕人之間的交往,因此,更需要相識、相知的正是年輕人。但令人不解的是,許多年輕人對鄰居節并不“感冒”。
年輕人不要鄰里感情?
“年輕人白天忙著上班,晚上回到家里關上自家的門過日子,鄰居之間是否交往對生活影響不大。因此便沒有參加鄰居節的一些活動。”這是一位年輕人的想法。
果真年輕人不需要鄰里之間的相助嗎?在新園社區的圖書交流現場,住在10號樓的孫安濤夫婦說:“即使是年輕人,也少不了和鄰居打交道,因此應當多參加一些社區里的活動,加強鄰里之間的溝通。”
孫安濤說,自己搬到新園小區有三年的時間了,剛來時,和鄰居們都不認識,后來,自己和鄰居們見面后,主動打招呼,慢慢地大家就熟悉了。生活中,少不了鄰居之間相互幫忙。有一次,住在隔壁的鄰居忘了帶鑰匙,便從自己家里的陽臺上爬了過去;偶爾自己在外面曬的衣服掉到了樓下,到樓下鄰居家一敲門就拿了回來。如果大家相互不熟悉、不認識,可能就互相戒備,會感到不便。孫安濤說,鄰居之間還可以相互照應,比如有時鄰居的同事朋友來訪,但碰巧鄰居不在,就可以讓客人留下條子,或有什么事代為傳達,不會耽誤事。
珍惜社區活動的機會
“年輕人平時工作忙,與鄰居間交流的機會少,應當珍惜社區里組織活動的機會,有時間還是多參加一些。”新園小區的袁小姐對記者說。
袁小姐說,現在人們對于鄰里關系的理解和以前有較大的不同,特別是來自不同單位、不同職業的人居住在同一單元里,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隱私,不可能像以前那樣東家串串、西家走走,相互交往的機會很少。在這種情況下,社區可以多為居民提供交流的平臺。
住在新園小區15號樓的張瑞云大娘是樓長,她所在的單元里年輕人不少,平時,自己通過各種機會與年輕人交流,對各家的情況了解得不少,誰家有困難,就幫著給解決。但張大娘對記者說,雖然自己和每一家都很熟,但年輕的鄰居之間卻并不熟悉。
希望年輕人多參與
“鄰居節不光是老年人和孩子們的節日,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鄰居節活動中來,讓鄰居節充滿朝氣和活力。”四方區首屆鄰居節組委會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年輕人不愿意參加鄰居節,除了工作忙、沒時間之外,還有什么原因?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年輕人認為目前鄰居節的活動方式不適合自己。鄰居節的活動多是趣味運動會、廚藝展示等,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大。他們希望從年輕人的實際出發,多安排一些更加豐富多彩的活動。記者蘆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