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市衛生局昨天通報今年第一季度受理群眾舉報及處理情況。食品衛生類投訴居首位,對公共場所和醫療機構的投訴呈上升趨勢。 今年第一季度,市衛生局共接到群眾舉報咨詢電話400余個。對群眾提出的疑難問題,專業人員給予了耐心解答,同時宣傳
食品衛生的法律法規及科普知識,提高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對群眾反映的137起投訴舉報案件,市衛生局組織執法人員進行了查處。其中,食品類106起,公共場所12起,醫療機構6起,學校衛生4起,職業衛生3起,飲用水2起。衛生部門對違法經營業戶現場處罰31家,立案查處26起,取締6家無證經營的非法業戶。 通過對群眾舉報、投訴的受理情況進行分析,發現第一季度消費者主要反映的問題有三個主要特點。
一是食品衛生類投訴居高不下。食品衛生類投訴占各類投訴總數的80%,這與第一季度元旦、春節重大節日食品類消費增長有一定關系。其中,餐飲投訴37起,投訴的焦點多集中在飯菜中有異物,食品原料粗加工沒有精挑細選、制作加工過程操作不規范是主要原因。涉及商場銷售食品的投訴32起,投訴焦點主要是食品腐敗變質、口味異常和夾雜異物,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現場制作食品原料當日未用完,次日繼續加工銷售;加工及儲存條件不符合衛生要求;部分生產企業違反職業道德,超范圍或超計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以及生產加工環境不符合衛生要求等。
二是公共場所的投訴呈上升趨勢。第一季度共受理公共場所類投訴12起,其中以美容美發和洗浴場所為主。美容場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使用過期、無中文標識的化妝品,這種情況多是顧客使用后出現過敏反應才進行投訴的;美發場所主要問題是給顧客使用的工具、用具(包括毛巾、理發工具等)不消毒。洗浴場所多是無衛生許可證及從業人員無健康合格證明受到舉報。
三是對醫療機構的投訴成熱點。此類投訴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動刀”的美容醫療機構。越來越多失敗的美容案例報道增強了消費者對該行業的關注;二是個別私營醫院存在無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從業醫師無執業醫師資格證即上崗工作的違法行為。(本報記者王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