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歐洲當年的戰勝國俄羅斯(前蘇聯)、法國、英國等這幾天正在搞盛大的慶典,俄羅斯慶祝衛國戰爭勝利的慶典更是盛況空前。蘇聯當時人口不過2億,卻有2660萬公民在二戰中喪生,其中包括866.84萬名蘇軍官兵。
沒有蘇聯軍民艱苦卓絕的奮戰,很難想象能在1945年戰勝納粹。
這些當年和中國人并肩作戰的兄弟,我們當然不能忘記,可我們更不能忘記的是自己的英雄。美國、英國、俄羅斯對他們殉難的公民和軍人,已經有了較為確切的統計數字,我們這一數字的精確度可能達不到美、英、俄那個程度,但我國軍民在那場戰爭中死難的不少于2000萬人。而且,中國的抗日戰爭開始最早,結束最晚,從“盧溝橋事變”開始,整整8年,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則長達14年。
央視正在熱播《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該劇耗資巨大、制作精美,全部由中國人投資、導演,聘請俄羅斯演員在當地拍攝。對此,我有種怪怪的感覺,盡管反法西斯戰爭不分彼此,可還是有點拿自家的肥料施在別人的土地上的味道。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我們不是沒有英雄,而是英雄太多。問題是現在這些英雄在哪里?死去的,身葬何處,是否知道他們的姓名,他們還有沒有家人?活著的,他們的晚年過得怎樣?
60年,是一個甲子的輪回,在又一個乙酉年里,我們有責任搞清楚這些,時不我待,再不搞清楚,英雄的面目將在歷史的隧道里更加模糊。
2003年12月,我在衡山參觀供奉抗日將士靈位的“忠烈祠”,忠烈祠里用石碑刻著當時犧牲的國軍少將以上的高級將官的生平和照片,有我們熟悉的張自忠、戴安瀾、郝夢齡、佟麟閣、趙登禹等人。外侮當前,這些取義成仁的將軍固然值得永遠銘記,可那些犧牲的低級軍官、普通士兵呢?那些取得那場戰爭勝利的真正的中流砥柱在哪里呢?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這一代中國人接受有關抗日戰爭的歷史教育是不太完整的。我們被灌輸的更多的是概念,而缺乏細節。
真實的歷史是由一個個細節構成的。這些細節是靠文字、圖片乃至一部部文藝作品承載的。我們回想一下,有關抗日戰爭的文藝作品深深影響我們的有哪些?我們所熟悉的是有點輕喜劇風格的《地道戰》、《地雷戰》,以為打鬼子是那樣容易,日本人是那樣愚蠢。而看看前蘇聯、美國拍攝的二戰影片,讓現在的人感受到當年戰爭的驚天動地和殘酷血腥,以及正義戰勝邪惡的艱難。其實,中國抗戰也有驚天地、泣鬼神、規模浩大的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城市幾次易手的長沙會戰,有戰死到最后一個人的常德會戰,有使日寇全軍覆沒的松山之戰?上В@些歷史并不為大多數國人所知。
沒有對歷史的細節教育,我們就不能了解抗戰慘烈到何種程度,那么對歷史也不會有足夠的尊重。國人的健忘,不僅僅是因為國人的麻木,在極左思潮泛濫的年代,歷史真相面前被刻意擋了一個屏風。今天,抗戰勝利六十周年了,許多英雄的骨肉早化成了泥土,我們應當有一種緊迫感,讓國人了解最真實最鮮活的歷史。
今天再回首那場戰爭,我們會發現,所有為這場戰爭勝利出過力流過血的中國人,不論黨派,不論政治立場如何,他們都是我們的民族英雄。
有關部門應當盡快地行動起來,進行細致的調查工作。調查當年犧牲者最真實的情況,他們的墓在哪里,他們叫什么名字,等等。這個工程肯定十分浩大,但是,既然不能因時間的流逝而放棄對日本軍國主義的譴責,也就不能因時間的流逝而放棄對英烈們的調查、撫恤工作。對那些還幸存的老戰士,不論當年他們屬哪個黨派的軍隊,要一視同仁,加緊優待工作,不要讓這些九死一生的英雄寒心地離開這個世界。歷史留給我們補償的時間不多了。
(作者系知名網友) ■虛擬@現實之十年砍柴專欄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