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以安為首”,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然而,一些校園食品店存在的問題卻不少,有的成了監管的盲區。為此,今天,省消費者協會發出消費警示,夏季高溫天氣來臨,校園食品謹慎購買。
近期,山東省消費者協會聯合東營市等消費者協會對校園食品店進行了專項檢查、調研,結果發現校園食品
店普遍存在著諸多問題。
經營沒有合法手續,市場監管成為盲區。多數設在中小學內的食品店不具備市場主體資格,沒有衛生許可證,生產人員無健康證,有的甚至沒有營業執照,有幾家食品店還承擔為學生供應午餐的任務,廚房是臨時租賃的,根本達不到食品衛生法的要求,且加工銷售人員沒有加工盒飯的健康證明,就在學校內的流動車上為學生供應盒飯。據學校介紹:他們只負責房子出租,其他一律不管。因學校食堂供應不過來,允許食品店做盒飯賣給學生。
經營方式多樣,管理混亂。中小學食品店經營方式主要有三:一是設備歸學校,個人承包;二是個人投資,租賃學校房屋;三是屬于學校的財物,由學校指派專人負責管理。這就造成了隸屬關系復雜、管理混亂的局面。個人承包和承租房屋者為了追求高利潤,多掙學生的錢,食品質量難以保障;即使是學校統一管理的食品店,由于缺乏專業管理經驗,很難達到食品衛生要求。
進貨渠道混亂,無進貨臺賬。多數中小學食品店沒有進貨臺賬,進貨票據僅僅用白條代替,無公章,進貨渠道混亂;有的是從集貿市場進貨,有的是在小食品市場進貨。因此,根本談不上質檢報告等相關手續,有的甚至進的貨是小作坊生產的“三無”產品或過期食品,假冒偽劣食品也時有發現。由于學校采取的是封閉式管理,課間學生紛紛擁進店內購買食品或飲料卻不管真假,食品安全令人擔憂。
為此,省消費者協會提醒廣大青少年學生和學生家長,謹慎購買校園內及周邊小商店和流動商販出售的食品,特別是夏季來臨,中小學校為了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狠抓學生的食品安全問題。同時,呼吁有關部門加強對這些商店和攤販的監管,杜絕食品中毒事件的發生。(完)(記者
郝愛萍)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