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電影節與奧斯卡的獎項設置有很大區別,除一些固定獎項之外,還有不少非常設獎項,如《青紅》在本屆戛納電影節上斬獲的“評委會獎”,即是一個隨機性很大的獎項。下面,對戛納影展的獎項及相關歷史進行簡單介紹。
金棕櫚獎:
戛納電影節最高獎,相當
于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因其獎杯為黃金的棕櫚枝(代表了遍植棕櫚樹的法國南部濱海城市戛納),故稱“金棕櫚獎”。
此外,還有一座“最佳短片”的金棕櫚獎杯,即最佳短片獎,但一般意義上的“金棕櫚獎”,僅指“最佳長片”的這一尊。
歷史上兩次獲得金棕櫚獎的導演寥寥無幾,“雙金棕櫚俱樂部”甚至比“2000萬美元片酬俱樂部”更難進入。我國唯一榮獲金棕櫚獎的影片為陳凱歌的《霸王別姬》。
評委會大獎(評審團大獎):
戛納電影節第二位的獎項,亞軍,準最佳影片獎,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亦有“評委會大獎”的設置(別稱“銀獅”、“銀熊”)。
相比金棕櫚獎得主的影片往往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或話題性,獲得評委會大獎的影片多因其獨特的風格取勝,因每一屆評委的口味不同而迥異。我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影片為張藝謀的《活著》。
最佳導演、男主角、女主角、編劇獎:
這些獎項比較樸素,不像威尼斯和柏林,沒有類似的“銀棕櫚獎”。與奧斯卡獎的最大不同在于,戛納的編劇獎方面,無“最佳原創劇本”與“最佳改編劇本”之分。
我國獲最佳導演獎的導演分別是王家衛(1997年的《春光乍泄》)、楊德昌(2000年的《一一》);唯一的戛納影后為張曼玉(2004年的《清潔》);葛優(1994年的《活著》)、梁朝偉(2000年的《花樣年華》)均曾加冕影帝。至今無人問鼎最佳編劇獎。
評委會獎(評委會特別獎):
地位相當于優秀影片獎或者傳媒推薦獎,與上述6個大獎不同,屬于非常設獎項。頒獎原因多為評委會內部有2、3位評委,對某部頗有特色的影片極富好感,從而爭取到的特殊表彰。獲獎影片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評委內部人氣一定十分旺。譬如:1991年拉斯·馮·特利爾的《歐洲,歐洲》、1996年大衛·柯南伯格的《欲望號快車》、2004年科恩兄弟的《老婦殺手》和阿皮察朋·維爾拉瑟查庫的《熱帶病》等等。
我國獲此獎項的影片有1993年侯孝賢的《戲夢人生》和今年王小帥的《青紅》。
金攝影獎、藝術貢獻獎、技術貢獻獎:
相當于最佳攝像獎、最佳美術指導/服裝設計獎、最佳化妝/特效獎。技術型獎項,比起奧斯卡獎對技術性獎項的細致分類,看中故事本身的戛納電影節,對待技術部門的態度略顯輕慢。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曾獲藝術貢獻獎(美術指導霍廷霄、美術設計屠居華),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則捧回過金攝影獎(攝影呂樂)。
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由權威娛樂媒體組成的評論性獎項,屬于戛納電影節之外的影評人獎,性質類似奧斯卡之前的金球獎、廣播影評人協會獎等風向標。
各家媒體按4分制對參展影片進行評審,即:4分(完美,Excellent)、3分(優秀,Good)、2分(一般,NotBad)、1分(劣質,Bad)。獲獎者則是各家媒體的綜合評價分數最高者,通常獲獎作品的得分在3.2以上。(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