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發展的時代。對于民營經濟來說,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由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的“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到十年之后的中共十五大將其定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私營經濟越過了補充階段,以占全國GDP的比例每年增加兩個百分點左右的速度迅猛發展。如今在青島,個私
經濟年增加值達到635億元,占到我市經濟總量的30%。民營經濟在我市的經濟發展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民營經濟是民本經濟
要談民營經濟,首先必須弄清楚何謂民營經濟?民營經濟是一個表述經營主體與經營機制的概念,這其中,個體經濟、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是普通群眾依靠自身力量發家致富的基本形式;民營經濟中的股份制經濟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它是一種混合經濟,具有資本社會化的明顯特征。
事實表明,民營經濟就其本質而言是“民本經濟”,是千千萬萬老百姓通過自主創業而從事的經濟事業。民營經濟在孕育、產生和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巨大的勞動力需求,它為緩解轉型時期的就業壓力、改善社會就業結構提供了巨大的空間。截止到去年,全市個體私營企業已有近30萬戶,從業人員約100萬人,占到全社會就業總數的22%,而從全國來看,民營經濟吸納的就業總量為3.09億人,占全社會就業總量的42%。
目前,人們已經達成共識,民營經濟是人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創造社會財富的基本源泉。2004年,我市個體私營經濟實現增加值635億元,換句話說,接近我市經濟總量的1/3是由民營經濟作出的貢獻。上繳稅金28億元,實現社會商品零售額占總額的60%,而在我市傳統服務業中,民營經濟的份額已占到了80%以上。
民營經濟是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的經濟,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承擔者。一向以“輕利重義”而引以為豪的青島人不再會漠視,在龐大的青島企業大軍中,有148家民營企業年營業收入過億元,13家過10億元。這其中,有12家入圍全省百強民企。
有人說,資本運營是青島民企的“軟肋”。但是,就在去年9月,我市民營高科技企業———中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作出了令人艷羨的動作:以紅籌模式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這是山東的首家,它使人們對青島民企資本運營的膽識和能力報以更多的期望。在品牌經營方面,青島民企的作為一樣可圈可點:喜盈門、英派斯為中國馳名商標,另有省著名商標42件、市著名商標72件。同時,擁有4個國家級名牌、28個省級名牌和40個市級名牌。
過去人們對民營經濟的理解,就是開飯館的、做小買賣的,可是,在現代科技型產業中,我市民企也頗有作為。比較來看,我市民營企業中科技型的數量比之深圳、溫州、杭州并不算多,但運行質量卻不容小覷。市科技局認定的610家民營科企實現年技工貿總收入400億元以上,連續兩年居計劃單列市第二位。
對市場具有先天適應性
相對于國有經濟而言,民營經濟對優勝劣汰的市場經濟具有先天的適應性。原因是它的生存完全符合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發展方向。
民營經濟作為一種以“民資、民智、民力”為主的經濟成分,從誕生之日起,就完全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作,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具有產權明晰、責任明確、機制靈活、利益直接、適應性強等特點。就拿我市民企納稅大戶廣源發集團來說,創建于1982年,經過短短20余年的發展,飛速擴張成為以瀝青加工為主導產業,擁有23個企業、一個廣源發石化工業園,集科、工、貿于一體的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國家大一型企業集團,年銷售收入突破60億元。
市場機制的優勢得以充分張揚,民企在自身實力得到提升的同時,也強勁地拉動了我市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市正在著力打造的六大產業集群中,已有大約300家民企成為配套企業。而在不同區域和行業中,民企已帶動起20余個產業板快。在嶗山區,以海爾、朗訊等企業為核心,集聚起青島漢纜等民企為主的160多家相關配套企業,城陽有電器機械集群、即墨有服裝產業集群、膠州有鐵塔產業集群、萊西有奶牛及奶制品加工產業集群等等……
主動承接國際市場的產業轉移,是民營企業躋身國際市場、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捷徑。我市2000余家民企已經拿到了自營進出口權。生產無淚蠟燭和漂亮玻璃制品等的金王集團,已將自己的產品賣到了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出口創匯9000多萬美元,可貴的是,他們的新型燭光體材料為自主研發;以水產品加工為主的青島正進集團,年出口創匯已突破1億美元;好事中、九聯、萬福、康大等等外向型民企,去年拉動我市出口增長10.2個百分點。而民企實際利用外資業已占到全市的60%以上。
差距主要差在了民營經濟上
這是一個需要擁有危機感和緊迫感的時代。
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杜世成在3月份召開的民營經濟發展會上語重心長地說:“與先進城市相比,我市綜合實力的差距主要差在了民營經濟上。”
有專家對青島民營經濟做過這樣的評價:青島擁有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等聞名全國的大企名牌,但正像大企名牌的突出一樣,青島的民營經濟發展水平與先進城市如溫州、泉州、蘇州、寧波、深圳等相比,差距明顯。
從所占的經濟總量來看,青島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為29.2%,而溫州為90%、寧波為83%、深圳為45%;
從經營規模上看,青島注冊資金超過億元的民企只有17家,在中國民營經濟500強中未占一席;而溫州注冊資本過億元的民企超過千家,在中國民營經濟500強中就有30多家;
從營業收入上看,深圳過100億元的民企有兩家,蘇州也有一家,10億元以上的均超過20家,而青島營業收入超過10億元的僅有13家;
從經營層次上看,青島的民營經濟大多從事傳統產業,二產多集中在輕工、紡織、化工等領域,三產則多集中在批發零售和餐飲業,從事現代服務業者較少。科技型民企僅占民營企業總數的3%,而深圳為22%。
從品牌知名度來看,青島民營企業的品牌大多在青島或者山東地區有一定影響,但鮮有全國叫得響的品牌;而溫州的民企已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和品牌,“中國鞋都”、“中國金屬外殼打火機生產基地”、“中國制鎖之都”、“中國剃須刀生產基地”之美譽早已聞名遐邇,擁有如德力西、康奈、紅蜻蜓、報喜鳥等大批知名企業和品牌……
小富不即安重義不輕利
這是一個需要突破傳統、解放思想的時代。
如果我們從自然生存環境和人文歷史的角度來比較一番,不難看出,作為孔儒之鄉的齊魯大地,向來標榜的是“重義輕利”。而青島又依山傍海、浪漫靈秀、風調雨順,這種得天獨厚的優越地理環境,讓青島人骨子里少了些危機感和緊迫感,多了些傳統守舊、重義輕利、豪放大氣、故土難離、小富即安。
有人說,“草根浙商”的思維和行為與市場規律靠得最近。看一下溫州,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兩條大江橫貫其中,內河航運很短,與外界聯系不易,獨特的地理環境又形成災害性氣候。“跑千山萬水、說千言萬語、想千方百計、嘗千辛萬苦、掙千金萬銀”是溫州人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的真實寫照。
浙江人作為中國的“猶太人”不僅具有商人的精明,更具有敢于冒險和創新的精神。這恐怕是青島民營經濟整體落后于溫州等地的又一重要原因。“中國民營轎車第一人”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包飛機”包出第一桶金的王均瑤、以萬向節敲開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大門的魯冠球等等……反觀我們,青島擁有良好的制造業基礎,由此造就了數以萬計的、素質良好的產業工人。但是,相對穩定的現狀和小富即安的思想,抹殺或遏制了他們成為經營者的創業沖動。
對此,杜世成曾語重心長地說:青島私營企業家要有雄心壯志,要樹立報效祖國、富一方百姓的意識,強國、興市、富民、成就自己……要具有現代企業家的能力、權威、氣質和魅力。
一個令人振奮的信號
這是一個講求科學發展的時代。
如何縮短差距,實現民營經濟的科學快速發展,我市日前召開了“全市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工作會議”,同時,又出臺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二十八條”。
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信號。說明青島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越來越寬松,這種寬松最明晰的體現是:一視同仁。“二十八條”規定:凡是法律法規未禁止進入的行業、領域,都向民營資本開放……民營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享受同等待遇。
市經貿委副主任、市中小企業局局長王勇認為,要改變我市民營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檔次低的局面,就不能讓民營經濟游離于發展總體格局,要支持民營企業向產業集群化方向發展。我們應該一方面鼓勵民營企業主動承接產業集群和大企業的輻射、帶動,發展一批民營企業大項目,支持民營企業為“四大工業基地”和“六大產業集群”協作配套。同時,面對外資的涌入,民企可以勇敢地尋覓與其合作的時機,適時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主動承接國際產業的轉移。另一方面,推動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自己做龍頭,輻射帶動上下游相關企業,形成自己的產業集群,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國內有關專家認為,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闖”出來的,這個“闖”,是指敢于進行制度創新。就我市民營企業來看,在管理方面大部分還沒有脫離家族式,因此,青島的民企應該突破血緣、親緣、地緣關系,實現向現代企業制度的轉變;而在技術創新方面的落后,表明一則我市民企面對機遇,缺乏勇氣和膽識,二則我市民企面臨嚴重的“人才”缺失,缺乏有膽識、有魄力、有知識的高層次管理人才和技術創新人才。因此引進人才、留住人才,是我市民企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的確,我市民營經濟正面臨著實現跨越的新機遇。無論如何,發展是硬道理,而如何實現民營經濟的科學發展,是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思考的。
本報記者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