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多少話要說,還有多少淚要流,二師、三師、四師,幾千位青島內蒙古知青,幾千個欲說還休的故事……期待著,本月28日(星期六)下午2點,一起在青島日報報業集團
陽光大廳(太平路33號),共同回憶當年的生活,昂揚我們永不消逝的情感。熱線電話88888255、82814180。    以下是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陸續接到的有關內蒙古知青的信,因為篇幅所限,只能節選其中部分以饗讀者。讀著它們,或者我們知青的情,會不知不覺從心里面滲出來,飄逸在空中。
   
烏拉山下的紀念碑
   ○劉敏
   猴年歲未,老公和戰友駕車風塵仆仆從內蒙出差回來,滿臉洋溢著興奮。這次帶回來的禮物是冰天雪地里拍的“北國風光”照片,其中有一張是在“烏拉山發電廠”拍的“兵團戰士壯志凌云的紀念碑”照片,使我愛不釋手。
   三十五年前我和老公響應祖國的號召,離開山水秀麗的青島,奔赴“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支援邊疆建設,當時被分配到“烏拉山180發電廠”。我們在一片窮山惡水上,安營扎寨、白手起家,每天扛著鎬頭、鐵锨、推著小車和筐子,挖地基、推土、搬石頭、蓋廠房,在這片荒草亂石崗上,建起了一片片廠房和八十米高的大煙囪、幾十米高的水塔,聳立在烏拉山下。而我們為此付出的,則是自己的青春年華。
   隨著年代的變遷和幾代人的努力,現在的電廠已建設成了一座現代化“花園式”企業。令人欣慰、更感人肺腑的是,電廠在2002年建成了這座雄偉的紀念碑,醒目的碑文上刻著“拓荒創業、青春永駐”,獻給初建電廠的所有兵團戰士。碑文上刻滿了所有兵團戰士的名字。
   紀念碑是今天我們得到最好的回報和精神桂冠。它記載著歷史的年輪,記錄著一代人的青春年華和刻骨友情,它是一座勞苦功高的豐碑,它將永遠弘揚著兵團精神———“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和敬業”,它將啟迪著烏拉山人奮發圖強,它使我們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