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林剛
不久前落幕的“汽洽會”,在搭建交易平臺的同時,正在成為一次智慧的享宴。
面對國際汽車業的發展趨勢,青島與國內外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精英進行的這次智慧碰撞,將有力地推動這座城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健康、快速前行
4月29日,為期3天的2005“汽洽會
”———中國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國際論壇暨中外汽車及零部件企業投資貿易洽談會落下帷幕。
作為我市舉辦的第二屆汽車及零部件專業會議,本屆“汽洽會”成果豐碩。據粗略統計,來自國內外的數百家企業通過“汽洽會”達成合作意向600多項,其中我市企業與外商達成合作意向近200項。
然而,假如僅僅把“汽洽會”看作專家學者坐而論道的講壇,或者看作企業做成幾筆交易的場所,都是對“汽洽會”的誤讀。正如我市在每屆“汽洽會”上所提出的,舉辦此項會議的目的,是為了加強與國內外汽車及零部件行業的交流與合作,盡快提升青島汽車工業水平,促進青島汽車產業集群更快更好發展。
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抓住經濟持續增長、汽車需求猛增的有利時機,產業發展呈現強勁增長勢頭。2004年,國內汽車產量突破500萬輛大關,位居世界第四。而與之相隨相伴的,則是國內汽車及零部件市場日益成熟,競爭日趨激烈。在此背景下,青島作為一個與國內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最快城市相比仍有差距的城市,必須揚長避短,在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的規劃與發展中作出體現足夠智慧的理性選擇,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在本屆汽洽會首日舉行的國際論壇上,國家商務部官員、國內汽車界權威人士、國外著名汽車制造公司專家分別就《WTO與中國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我國汽車零部件工業的戰略選擇》等多個主題,進行了精彩演講。當我們事后梳理上述人士的思想時會發現,演講者立足全球和我國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現狀,針對該產業的發展趨勢表達了務實而前瞻的觀點,對我市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大有裨益。
國際化:必然趨勢
隨著今年我國汽車進口配額的取消、關稅的進一步降低以及服務貿易的開放,我國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化也由此成為國內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增強競爭能力的必然選擇。在本屆論壇上,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必須加快國際化步伐、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成為演講者的普遍共識。
中國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局長王琴華說,商務部曾依據《外貿法》的相關規定,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作了調查與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綜合評價指數在中、美、日、德、韓5個國家中排名最后,分別是美國的41.7%、日本的42.4%、德國的47.3%和韓國的61.6%。由此看來,我國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任重道遠。國內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必須主動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重視海外市場的開拓,一方面要繼續擴大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汽車產品的出口;另一方面,要擴大海外投資,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對我國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來說,國內與國際市場并重發展,是其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輪子。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小虞呼吁,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在推進國際化戰略的過程中,必須盡快進入汽車零部件國際采購體系。他指出,當今全球汽車工業出現了汽車整車廠的零部件廠相互獨立、整車廠紛紛建立全球采購體系的新趨勢。以福特、戴-克等世界大汽車制造商為代表,其零部件自制率呈不斷降低趨勢,除少數關鍵零部件以外,大部分配套產品都實行國際化采購。這一趨勢導致的結果是,只有少數規模龐大、技術先進、能生產系統模塊的零部件制造集團,才能向整車廠直接供貨。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必須充分利用這次產業格局調整的機會,及早進入汽車零部件國際采購體系之中,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獲取市場份額。
我市制定的汽車工業10年規劃提出,要積極推進汽車及零部件企業進行合資合作,大力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加快參與國際競爭的步伐,可以說與專家的觀點不謀而合。目前,我市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汽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已達100余家,去年共生產中、重型載貨車66000輛、改裝車8600輛、客車400輛,實現銷售收入310億元,初步形成了以中重型載貨車、改裝車為中心,以汽車車橋、散熱器、鋼板彈簧、汽車傳動軸、汽車內外飾件、汽車電子產品為重點的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群。在國內市場上,我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已占得一席之地,但在國際市場上仍相對孱弱,為此,我市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必須加快國際化步伐,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擴大出口份額。
新突破:從“零”開始
根據權威部門的統計數字,在全球汽車工業價值鏈中,汽車零部件價值已經占到50%以上。目前,我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在戰略格局上存在數量多、規模小、投資力度弱等諸多問題,汽車零部件行業整體競爭力不強。而根據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自明年7月1日起,我國汽車零部件關稅將降至10%。這些問題和壓力,無疑是對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巨大挑戰,但挑戰總是與機遇并存,極其廣闊的全球化市場,使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面臨著許多機遇。專家在論壇上指出,對那些致力于發展汽車工業的城市而言,要想實現新的突破,恰恰可以從“零”———零部件開始。
張小虞說,在國內汽車工業迅猛發展的大潮流下,國內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整體實力逐步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大部分汽車零部件企業通過引進外資、引進技術等多種合作形式兼收并蓄,使自身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在此過程中,我國有計劃地扶持了一批具有較強國內競爭力和一定國際競爭力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如今,這些企業能夠采取“等效替代”的方式,為多種車型配套并開始進入國際市場,逐步形成生產規模。但同時也要看到,國內大部分汽車零部件企業還不具備與整車廠同步的開發能力,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總體發展水平。今后,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應適應汽車產品的高質量、大批量、個性化需求,積極參與整車產品的同步開發過程,全面掌握產品的技術和工藝要求。
除了自身存在的問題,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還面臨著相當大的外部壓力。王琴華指出,近年來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增長迅猛,但與之相伴隨的,是國外對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越來越多。例如,國內汽車燈泡、汽車擋風玻璃、汽車輪胎和剎車鼓等商品的出口,近年來先后遭到國外反傾銷等貿易救濟措施。可以預見,今后圍繞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出現的貿易摩擦,還將進一步增多,這就要求國家有關部門和汽車零部件企業作出雙向努力。一方面,國家有關部門要通過汽車工業國際競爭力動態發布平臺,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引導企業趨利避害,增強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企業要極端重視自身競爭力的提高,不斷增強競爭實力、創新基礎和發展動力,盡快擁有自主技術和自主品牌。
在汽車零部件領域,我市經過近年來的加快發展,已經具備相當實力。記者從市經貿委有關部門了解到,目前在國內市場上,我市8噸、12噸支撐車橋占有25%的份額,9噸貫通橋及懸掛總成占有30%的份額;年產各種散熱器100萬只,并且有30%出口到美國、意大利等國家;去年輪胎產量達到2100萬套,其中高附加值的子午線輪胎達到470萬套;車用繼電器、車速報警器、空調控制器等車用電子產品,可為十多萬輛汽車配套。但與國內其他城市一樣,我市汽車零部件行業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如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產業鏈條不夠完整等等,對此,我市已制定有關政策,推動汽車零部件產業加快發展。
高科技:“自主”為王
在本屆論壇上,德國曼恩商用車北京公司總裁BENGTHAMSTEN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下及今后國際汽車及零部件市場的競爭,實質上是現代高科技的較量,是自主技術和創新能力的角逐。可以佐證其觀點的事實是,世界各大汽車公司現在都把主攻方向從實施精益生產、提高規模效益,轉向微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對汽車工業的開發、生產、銷售、服務和回收的全過程進行技術提升,同時圍繞安全、環保、節能等重點領域占領技術制高點。
在認同BENGTHAMSTEN觀點的同時,張小虞有針對性地提出,我國汽車及零部件企業要想盡快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必須極端重視發展自主技術,做大做強自有品牌。當前,國內不少企業為了獲得短期利益,熱衷于散件裝車,不注重研發能力的培育和高新技術的消化吸收。這樣做的后果是,國內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相對滯后,研發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的產品所占比例不高,特別是乘用車中自有品牌比例很低,并且主要是中低檔車型。為此,國內汽車及零部件企業要通過與國外合資合作等多種手段,千方百計引進技術,努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許勝雄認為,在全球范圍內,汽車零部件中的電子產品將在汽車工業產品中成長最快。近年來,汽車電子化程度的逐步提高,電子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汽車發動機控制、底盤控制、排放控制及故障診斷等方面,使汽車的動力性、經濟性、安全性得到顯著提高。電子技術在汽車工業中的分量迅速加大,無疑為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提供了新的機遇,這些企業應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集成國際先進技術,盡快提高自身技術水平特別是自主研發能力,形成自主技術。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為推動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不斷強化自主開發能力,我市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對重點企業的發展及重點產品給予資金扶持;積極推進人力資本國際化和市場化,吸引國內外汽車業高級人才聚集青島;充分利用駐青院校,開設或擴大汽車及零部件專業,加快培養汽車及相關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鼓勵企業引進技術、聯合開發,發揮一汽研發中心青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優勢。目前,我市正在籌建汽車工程學院、汽車零部件研發和檢測中心,以進一步提高汽車產業研發水平,力爭到2010年,在全市形成與國際接軌、具有較強自主開發能力的汽車工業技術創新體系,各種汽車產品技術性能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