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海上遠處的山和建筑均是海市蜃樓 |

|
17:00,可以清楚看出高樓等建筑寇潤平攝 |

|
18:30,海市蜃樓的景象開始模糊寇潤平攝 |
前天下午4時50分,在煙臺長山列島之間的海域上,幾座錯落有致的高樓平地而起,并隨著時間的變化時高時低,不斷變幻,宛如鱗次櫛比的城市建筑群。在高樓大廈之間,一座燈塔在碧波蕩漾間清晰可辨,最左面一座廟宇式建筑,逐漸轉換成海邊小島……
前天下午4時50分至7時許,在“人間仙境”蓬萊海濱、蓬萊閣和八仙渡景區以東海域上空出現了極為罕見的“海市蜃樓”奇觀。據蓬萊閣管理處介紹,此次海市奇觀是自1988年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最為清晰的一次,上萬名市民游客有幸目睹這一奇觀。
昨天,本報記者采訪了蓬萊閣管理處的寇潤平副處長,他有幸目擊并用相機記錄了這一奇觀的全程。“海市蜃樓今年出奇得多。”寇潤平告訴記者說,進入5月以來,在蓬萊閣已經出現了3次海市蜃樓的現象,根據當地記錄,前天出現的海市蜃樓現象是自1988年在此處出現持續3個半小時的海市蜃樓現象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但1988年出現的海市蜃樓圖像沒有這一次清晰,圖像變化也沒有這一次豐富。
16:30風起云涌
前天下午,蓬萊閣附近天氣非常晴朗,幾乎沒有一絲風,為了給蓬萊閣風景區拍攝一個宣傳片,寇潤平邀請了當地的電視臺等媒體的記者。下午4時30分,大家都在忙活的時候,他突然發現正前方的長山島和大竹島的面積比平時好像大了些。“原本相隔很遠的兩個島都快連到一起了。”并且,海域上空出現大團云彩,從大海深處徐徐飄來,霎時蓬萊閣和八仙渡景區上空出現一道“天幕”。寇潤平說,他已經在蓬萊閣管理處工作8個年頭了,海市蜃樓也已經見過多次,因此他馬上斷定海面上的這種變化是海市蜃樓的前兆。
17:00高樓聳立
下午4時50分左右,海面上已經出現了模糊的圖像,到17時許圖像逐漸清晰起來。“就連高樓大廈上的窗戶都能分辨出來。”寇潤平說,剛開始海面上出現了大規模的鱗次櫛比的城市群,高樓大廈、燈塔、寬廣的城區道路清晰可見,用肉眼就能清晰地分辨出馬路上還跑著各種小轎車呢,而畫面的最左邊還有廟宇式的建筑。寇潤平說,海上出現的城市群是現代建筑風格和古典風格相結合的,但建筑群不是蓬萊當地的。據介紹,隨著時間的變化,海上的畫面還不停地變化,一會兒又出現了蓬萊閣和八仙渡景區的樣子。
19:00畫面消逝
寇潤平說,從18時許開始,海平面上的畫面開始由高到低、由近及遠地不斷變化著。“到18時30分,高樓大廈就逐漸看不清了,海面上又出現了一個曾未見過的一個小島的畫面,長山島和大竹島之間的距離也逐漸拉大。”寇潤平說,到19時許海上畫面徹底消逝了。
當地的氣象專家告訴記者,今年海市蜃樓現象頻繁出現可能與5月以來當地的氣溫變化較頻繁有關。據說,近日來蓬萊閣附近天氣總是忽冷忽熱,在出現海市蜃樓的前一天晚上,在海邊還冷得需要穿毛衣和外套,而第二天中午就只能穿得住短袖。
海市蜃樓
據專家介紹,“海市蜃樓”是一種光學現象。春夏、夏秋之間,萬里無云,海水與水面的空氣層易出現較大溫差。水溫低于空氣,這時水面的氣層與空中的氣層密度便發生較大差異,光線通過密度不同的氣層便會發生折射或全反射,就形成了“海市蜃樓”
2004年11月13日,在棧橋對面市民發現,遠處的大公島和小公島“飄”了起來,市民懷疑看到海市蜃樓,但專家卻認定是“海滋”現象。專家說,“海市蜃樓”和“海滋”的區別在于一遠一近,一虛一實,在沙漠或海面上空出現萬里以外的景色,是“海市蜃樓”;而在海島上重現本島之景,則是“海滋”。
相關新聞
"海上奇觀"
青島為何少見
地理位置同樣是在海邊,但記者查閱了從1998年以來的記錄,卻發現在青島鮮見海市蜃樓現象。蓬萊當地的氣象專家告訴記者,蓬萊閣地處渤海海峽的最南端、位于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懷抱”內,還有長山半島橫臥其中,較多的阻礙物為太陽光的折射提供了條件,因此此處海市蜃樓現象較多。中國海洋大學氣象系的孫老師對此補充說,蓬萊閣附近的海域是黃海冷水團的位置,海水溫度較低,在夏、秋季節氣溫較高的時候,接近海面的空氣溫度較低,向上則逐漸升高,就造成了空氣密度自下而上逐漸減小,陽光在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時就會發生折射。“兩個因素加在一起就是蓬萊閣附近經常出現海市蜃樓的原因,而青島不具備這些條件,因此我市鮮見海市蜃樓。”孫老師說。
記者臧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