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初二女生李玉家境貧寒,從5歲開始靠撿拾廢品貼補家用,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用拾荒所得資助他人,五年來她拿出了5000多元錢幫助了50多人。她因此獲得了很多榮譽,也成為“2004年感動吉林十大人物”中惟一的在校學生。
然而,感動了社會的她卻遭到同學的諷刺和孤立,因為無法承受“盛名”,她不得不向
學校提出轉班請求。
對學生施加精神壓力,讓學生精神受到傷害,這種現象被社會學家稱為校園“冷暴力”。對李玉來說,同學們的不理解、挖苦、孤立等就是一種典型的校園“冷暴力”。這種“冷暴力”讓李玉困惑,讓她無助,讓她不愿面對而選擇逃避。在一個教書育人的校園里,高尚的學生反而被孤立,這里盛行一種怎樣的價值觀?李玉令人感動,更讓人心疼,究竟是誰把這么好的孩子推向了孤立?
首要的責任在學校與老師。十幾歲的孩子,心智發育尚未成熟,需要引導和培養。誰來引導?這無疑是“傳道授業解惑”者的主要職責。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把道德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教育者有責任通過多種形式,不斷提高學生明辨是非和真善美的認識。尤其李玉這樣一個典型,并不是以學習成績好的形式出現,這更需要老師對學生的道德引導。令人遺憾的是,這所學校和李玉所在班級卻忽視了這一點,也沒有從內心里關心孩子的成長環境。同學們對李玉的孤立,就折射了學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上的缺失。
李玉被孤立,與教育價值觀也息息相關。什么樣的學生是好學生?在大多數老師和學生眼中,學習好最重要。一個孩子即使其他方面再優秀,如果學習成績不好,也難以被大家認可。以這種教育價值觀衡量,學習成績一般的李玉確實不算一位好學生;在這種教育價值觀引領下,一些同學嘲諷她“學習不好,就找歪門邪道出名”……但是,面對感動至深的事跡,誰能說李玉不是一位好學生?
當然,媒體對李玉也負有重要責任。那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在報道李玉事跡時,忘記了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按照“嘩眾取寵”和“賣點”的需要,在把李玉說成“高大全”的同時也“捧殺”了她。媒體的失實報道,給李玉平添了“罪證”,使李玉變得不真實,離同學越來越遠。
啟蒙思想家盧梭曾說:遠離社會影響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但這畢竟只是一種理想,浮躁的社會環境,確實為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課題。李玉以幫助別人為自己幸福,現在誰來幫助李玉?這一問題現實而迫切擺到了社會、媒體和教育者面前。(青山)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