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鋼鐵聯盟的提議有充分的必要性,但要先解決兩國間的政治壁壘
5月18日,吳儀在名古屋就新時期中日經貿合作發表演講。演講中提出了建立中日鋼鐵產業聯盟的設想。
中日乃至東亞的鋼鐵產業聯盟的設想,并不是一個新鮮的命題。在多次嘗試之后,中日鋼鐵產業聯盟依舊面臨著各種困難。
嘗試的
歷史
浦項制鐵株式會社CEO李龜澤在2003年首先提出了這個設想,其目的顯然與他們的中國攻略有關——他們希望在中國的鋼鐵業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國鋼協市場調研部主任董志洪告訴《全球財經觀察》:“我們以條件不成熟為由拒絕了浦項的倡議。”
中國大陸拒絕的聯盟倡議還不止這一次。
臺灣地區中鋼公司前董事長郭炎土曾有一個計劃。早在2001年,中鋼提出了東亞鋼鐵戰略聯盟的概念。這個聯盟的成員鎖定日本新日鐵、NKK等五大高爐鋼廠,以及韓國的浦項,中國大陸的寶鋼和武鋼,再加上中鋼共9家。其目的要求推動聯合采購煤炭和鐵礦石等大宗原料;互通半成品鋼坯供應;共同集資成立研發基金,并購淘汰過剩產能,建立鋼材產量及價格預警系統等。
中鋼的計劃如此氣象宏大,如果真能成立,將是一個類似OPEC及歐洲煤鋼聯盟的組織,東亞的鋼廠將有能力維護價格。實際上,近期在鋼價回落背景下,寶鋼與新日鐵一起維持高價位,就有互相支撐的作用。
2004年,中鋼計劃終于看到了落實的跡象,中鋼與日本住友金屬合資300億日元成立東亞聯合鋼鐵公司。其中住友金屬工業公司持股62%,中鋼持股33%,住友公司持股5%。
“當時日本鋼鐵不景氣,住友金屬的一些工廠將要倒閉。”臺灣中鋼公司公共事務處處長葉竹修接受《全球財經觀察》采訪時說,“我們提供資金救活他們,他們給我們提供板坯。”
到目前為止,合作仍僅限于中鋼和住友,寶鋼、武鋼和浦項卻沒有蹤影。葉竹修表示:“寶鋼、武鋼都是國有企業,最終取決于政府是否有意促成。”
“日本與臺灣鋼廠間互供板坯及技術久已有之并且十分平常,也就是說,東亞聯合鋼鐵公司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寶鋼研究院情報中心研究員李國團說。
“這個設想也許會很困難”
建立東亞鋼鐵聯盟的必要性是很確鑿的——東亞是今后全球鋼鐵業的中心地帶,而東亞各鋼廠正面臨上下游產業整合后的夾擊。上游煤鐵原料供應商已形成數家壟斷集團,而下游用鋼行業也趨于集中。上游原料供應商與下游用戶對鋼廠施加了愈加有力的影響,議價能力相應高漲,鋼廠的利潤空間逐漸壓縮。
“和為貴。”葉竹修說,“鋼廠之間除了競爭,還需要在面對上下游夾擊的時候協調一致的立場。”但是,政治因素卻是繞不過的坎。在歐洲,以法德為基礎建立歐洲煤鋼聯盟,進一步建立經濟共同體,進而建立歐盟的進程固然值得稱道,但在東亞,在政治矛盾沒有化解之前,一體化的努力缺乏現實基礎。
“兩國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礎。”上海鋼聯電子商務公司市場總監陳衛斌說。不能不注意到在整個澳大利亞礦區里,到處可看到新日鐵、三井、住友、伊藤忠這些熟悉的名字,到處都有日本人在開采。他們樂于見到鐵礦石漲價,并同澳大利亞人和巴西人一起收獲暴增的利潤。同時日元對美元的浮動匯率也使他們能輕易化解成本上升的壓力。
“明后兩年鐵礦石價格將回落,兩國將失去合作的必要。”海通證券分析師雍志強說。
另一方面,日本企業對技術轉讓非常敏感。當武鋼試圖從日本引進設備增添一條無取向硅鋼片生產線的時候,日本人感到了威脅并予以拒絕。
“這個設想也許會很困難。”鋼之家信息科技公司總經理吳文章說,“國內的產業整合尚且困難重重,遑論中日整合。”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