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6月5日電(記者屈凌燕)首屆中國國際動漫節正在杭州熱熱鬧鬧地舉行,但是在熱鬧表象下的現實是,由于盜版商的存在,中國動漫極少有商業運作成功的例子。來自國內外的專家提出,在通向“21世紀朝陽產業”的途中,盜版是中國動漫產業的攔路虎。
在中國動漫產業化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提到“藍
貓”這一動漫形象,它幾乎被認為是最成功的模板,《藍貓淘氣3000問》至今已完成5個系列1700多集,目前在700余家電視臺播出。其產業鏈已經延伸至圖書、音像、文具、玩具等十幾個行業的6600多種產品。
但是隨著產品熱銷與知名度的提高,“藍貓”已經被盜版者盯住。據三辰集團統計,盜版商所攫取的利潤約為正版經營的9倍。“藍貓”品牌涉及的巨大市場也被侵權者蠶食,服裝、書包、文具、童鞋等市場上都發現了假冒“藍貓”的產品。
“盜版廠商甚至比正版廠商更為懂得利用這些動漫形象的價值”。中國動畫學會會長、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廠長金國平在此次國際動漫節上告訴記者。盜版商的眼光已經突破動漫本身,擴大到其衍生產品上。美影廠的動漫作品《我為歌狂》至今只開發了音像、圖書產品,但是在全國的一些小商品批發市場卻早已充斥著印有《我為歌狂》中人物形象的各種商品,如鑰匙扣,筆袋,筆記本等等。
日本動漫界元老,創作了“皮卡丘”“名偵探柯南”“機器貓”等動漫形象的日本小學館執行董事久保雅一先生直言不諱道:“雖然現在中國對動漫花了很大力氣,但是從商業上衡量,沒有成功的產業化例子。”
動漫市場一般分為三個環節:第一是動畫片的播出市場;第二是卡通圖書和音像制品市場;第三是卡通形象的衍生產品市場,包括服裝、玩具、飲料、兒童用品等。我們平常比較注意的是第一、第二環節的盜版現象,而對動漫產業來說第三個環節由于收益高,生命周期長,已經成為產業投資回報的主要來源。盜版廠商對產業鏈衍生環節的侵入,讓動漫廠商的利益受到更為嚴重的威脅,無疑是讓中國舉步維艱的動漫產業雪上加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