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 湖南省衡陽縣委、縣政府從日常大吃大喝與泛濫成災的領導批條中“擠”出1300萬元,一舉解決了教師和鄉鎮行政在編干部基本工資多年被扣發的“老大難”,令人欣喜,令人深思! 這樣的問題并非衡陽縣獨有,但是像衡陽縣這樣勇于向自身不正當
利益開刀的地方還不多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人們自然會問,如果存在問題的地方政府都能夠對照衡陽縣的做法,少開一些沒有多大用處的會,少搞一些“迎來送往”和“大吃大喝”,能夠省出多少錢?能夠為老百姓多辦多少好事?群眾上訪會減少多少?政府的形象會改良多少? 要制約領導干部的“財權”,就必須尊重和發揮“民意”的監督作用。過去幾年中,衡陽縣鄉鎮干部和老師工資被拖欠,引發上訪不斷。財政如此艱難,而奇怪的是,當地政府卻是出手闊綽,耗資2000多萬元建了巨型廣場。個別單位送禮有錢,一年接待花費20多萬元,但發工資沒錢。本應屬于公共的財政資金支出,人大代表和公眾沒有多 少發言權,一定程度上變成了一些掌握實權的人可以隨 意支配的“小金庫”。當地一些干部百姓說,政績評介機制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財政用款方向,有的官員要拿財政的錢去創政績,做表面文章,群眾高不高興、擁不擁護并不重要。 因此,人們希望更多地方有衡陽縣的勇氣,希望更多地方真正從機制上解決問題。 新華社記者段羨菊丁文杰(據新華社長沙6月5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