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門檻費”的醫保住院報銷起付線,是醫保住院病人都會遇到的名詞之一。但由于部分患者的不了解和部分醫院的不規范運作,導致關于“門檻費”的投訴不斷出現。一個涉及千千萬萬患者利益的醫療費分攤制度,成了醫保患者心中的一本糊涂賬。這筆錢干啥用? 今年68歲的退休
干部周大爺患有糖尿病,過去每年至少要住院3次,但今年起卻不敢住院了。“每次住院都要交一筆不小的‘門檻費’,有時住院的醫療費只有1000多元,‘門檻費’就要另交近1000元,哪個受得了!”周大爺抱怨說。“門檻費”是額外收費? 調查發現,醫保患者對“門檻費”的陌生和誤解,與部分醫保定點醫院的錯誤解釋相關。日前,記者以普通患者的身份暗訪了成都市的6家醫保定點醫院,其中有3家醫院解釋說,“門檻費”是成都市社保局醫保處在患者住院治療費之外收取的一筆費用。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是四川的一家知名醫院,“這里的住院‘門檻費’是多少?”記者問。女工作人員回答:“970多元。”“到底啥是‘門檻費’?”“這是成都市社保局收的,是在醫療費之外額外收的費用,收取后全部交給他們。” “門檻費”并非額外收費 成都市社保局醫保處處長唐韜說,“門檻費”是一種不準確的說法,準確的稱謂是“統籌基金起付標準”或稱“起付線”,它并非是社保局或醫院額外向住院患者收取一筆費用,而是政府為參保人員報銷醫療費用所劃定的一條報賬底線。即,社保局只按規定對介于“起付線”與“封頂線”之間的費用予以報銷,而低于“起付線”的這部分費用則由患者自己承擔。設置“起付線”,目的在于建立職工醫療費用的合理分擔機制。據介紹,按照《成都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暫行辦法》的規定,“住院期間的醫療費用,應由統籌基金支付的部分由醫院與醫保機構結算,應由個人負擔的部分由醫院與個人結算”。李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