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媒體報道,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6月5日在新加坡會晤參加亞洲安全會議的日本防衛廳長官大野功統時表示,美日兩國將簽署“美日聯合作戰計劃”及“相互協作作戰計劃”。許多軍事專家在仔細研讀了其角色分擔的具體內容后,紛紛表示,這項被稱為“美日聯合作戰計劃”的文件明顯針對中國,可謂是亞太有事時,美
日針對中國采取聯合行動的一部完全攻略。
關鍵詞一:新航母戰斗群
日本《產經新聞》連日刊載文章披露了“聯合行動計劃”的部分內容,其中引人關注的一點是美軍將在太平洋地區部署新航母戰斗群的消息。
在聯合行動計劃中,美國打算提高陸海空的綜合協調作戰能力,建設夏威夷和關島的核潛艇根據地,增強戰略轟炸機的戰斗力,將美國海軍新一支航空母艦戰斗群的切入點放在日本。中國被劃在了“不穩定弧線”內,美國要阻止中國進出亞太地區,至少也是要將中國排除出以東海和南海為中心的西南海域,并把日本建設成最前線的戰略基地。
日本媒體指出,美國的對華基本政策可謂是緩和的“包圍戰略”。一旦中國轉為敵對姿態,美國就會馬上對中國實施“封鎖”。
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設在橫田
據共同社報道,日本防衛廳長官大野功統5日在新加坡表示,日本準備從2006年度起,使日美兩國共同研究的海基導彈防御系統進入開發階段。導彈防御系統第一年的開發經費預計將高達數十億日元,他計劃在政府的2006年度預算中提出這筆款項。
他還說,日本希望擴大導彈防御系統的范圍,使之有能力對旨在使彈道導彈免遭攔截的假目標作出反應。并證實,日美兩國將于明年3月在夏威夷共同進行“標準-3”型海基攔截導彈的首次攔截試驗。這等于日本在還沒有試驗的情況下就決定使導彈防御系統進入開發階段。
日美兩國政府計劃以部署導彈防御系統為契機,在駐日美軍橫田基地內由駐日美軍和日本防衛廳共同組建“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構建日美兩軍的聯合指揮系統。統一指揮系統形成之后,通過美國的預警衛星,日美雙方就可以同時掌握他國發射彈道導彈的確切情報,并立即指令具有攔截彈道導彈能力的海上自衛隊“宙斯盾”驅逐艦或者擁有“愛國者”3型攔截彈道導彈的防空部隊實施攔截。
聯合作戰計劃具體而微
據大野功統透露,這項協議快則6月中,晚則7月便可望達成,而8月以前應可召開外交防衛部長級會議,以共同文書形式向外界公布。
具體而言,其中“互相合作計劃”中將明確日本在周邊“有事”時,可讓美軍優先使用日本國內的11個民用機場以及7個海港,計劃還將明確美日各自應發揮的作用和具體分工。而“共同作戰計劃”則包括日本自衛隊直接對美軍進行支援,包括搜索、救援遭到攻擊的美軍,向美軍前沿基地及補給基地、港灣等薄弱環節提供安全保護等內容。
關鍵詞二:反潛鏈
5月31日,日本《讀賣新聞》發表了一篇吸引人眼球的文章:“中國一艘潛艇發生火災,目前還不清楚是否造成了人員傷亡……”
中國外交部迅即澄清:潛艇是在進行“應急救援訓練”。中國新聞社緊接著發文稱,中國南海艦隊剛剛完成援潛訓練,圓滿結束任務后返回基地。多數輿論接受了中方的澄清。
美軍的情報未把對脈,卻暴露了西太平洋的一個重要軍事動向:美日與臺灣反潛互動已趨于成熟。有軍事觀察家說,美軍的情報揭開了一個真相:美軍、日本自衛隊和臺軍的“亞太反潛鏈”已日趨成熟,隱現對解放軍潛艇部隊的現實威脅。
據臺灣軍事期刊《尖端科技》和美國防務協會網站等披露,近年來,美軍尤為關注解放軍潛艇部隊的發展,并有計劃地增加了對中國近海的軍事偵察。
其實早在冷戰期間,美國為了對付蘇聯潛艇,聯合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用固定在海底的被動聲吶、水面艦艇、反潛機等,部署了一條上萬公里的監視線。這條監視線沿白令海峽外的阿留申群島南下千島群島,經日本群島延伸到琉球群島末端。冷戰結束后,這條“反潛鏈”非但沒有瓦解,反而繼續加強,特別是千島群島至琉球群島一線的反潛力量,比冷戰期間更為強大。美軍官員曾直言不諱地說,此舉主要針對中國。
關鍵詞三:女巫布萊爾(專題,圖庫)計劃
為了有效應對臺海局勢變化,美軍多年前就已制定完成一套完整的作戰方案,但方案的內容卻始終不為外界所知。6月1日,臺灣《中國時報》發表文章,披露了這一被昵稱為“女巫布萊爾計劃”的作戰方案的一些核心內容。
20世紀90年代末,美軍認為中國大陸的軍事現代化逐漸出現成效,使得臺海兩岸的軍事力量對比出現變化。丹尼斯·布萊爾上任后,立即交代手下修正美軍的臺海作戰方案。太總司令部作戰參謀們被這一方案弄得焦頭爛額,干脆根據當時的一部流行電影《女巫布萊爾》將該方案昵稱為“女巫布萊爾計劃”(BlairWitchPro-ject)。
方案指出,如果解放軍單純使用導彈攻擊或進行海上封鎖,太平洋總部不必與解放軍進行大規模沖突,可以以一個航母戰斗群在臺灣外海進行戒備,同時進一步以物資協助臺灣。如果解放軍在這種情況下并沒有罷手,太平洋總部則可以開始集結兵力,逐步增強威懾力度。而如果解放軍繼續無視美國的威懾策略,則美國將可能與解放軍發生正面武裝沖突、局部戰爭甚至是全面戰爭,在這種情況下,太平洋總部必須與其他地區總部積極協調,準備1500架以上的作戰飛機以有效壓制解放軍,奪取制空權。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雖然到目前為止,“女巫布萊爾計劃”方案的詳細內容究竟如何仍然屬于高度機密,但根據臺灣《中國時報》的報道,有一點卻是比較清楚的,那就是該方案中并沒有給臺軍安排任何角色。
關鍵詞四:美臺軍事熱線
據報道,華盛頓消息人士表示,原定推遲到6月8日公布的美國國防部“中國軍力報告”在幾經周折后將再次推遲公布。美國軍方在“中國軍力報告”發表之前,不僅將會提前向“臺北駐美代表”李大維演示文稿內容,同時還會通過所謂美臺間的軍事熱線進行兩軍之間的直接溝通。這是美國官方首次承認臺美之間有這條熱線。
美臺軍事熱線的“創意”最早可追溯至1996年的臺海危機。1996年年初,解放軍在臺灣海峽試射導彈,克林頓(專題,圖庫)政府派遣了兩個航空母艦戰斗群駛往臺灣海峽附近。在痛感處理臺灣問題時缺乏與臺灣的“溝通機制”后,美軍方提出要開通“美臺軍事熱線”這樣一條“直接渠道”,于是建議白宮仿照美國與中國大陸建立電話熱線的模式,設立“美臺緊急熱線”。目的是應付臺海之間可能發生的“突發”和“緊急”事件,溝通方式是衛星電話加密專線,但其功能主要限制在軍事范圍之內。2002年9月,臺灣“國防部副部長”康寧祥接受美國國防部“正式邀請”訪問五角大樓后,熱線隨即正式開通。
“3·19”當日美臺曾熱線通話
最先透露美臺軍事熱線的是美國蘭德公司。2004年4月7日,臺“國安局”特勤中心副指揮官邱忠男在臺“立法院”咨詢時透露,臺灣“3·19槍擊案”發生當日,前“國安局長”蔡朝明搭乘空軍專機南下時,曾以衛星電話轉接聯系美軍駐太平洋司令部。軍事專家分析,這相當于低調承認了美臺軍事熱線的存在。
美軍方主動提出熱線構想
熱線開通后,美臺雙方都進行了多次通話測試,以確保線路暢通。據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一般情況下,都是臺灣軍方通過熱線主動向美國通報臺海局勢、臺軍演習情況以及臺軍掌握的大陸軍事動態等;美國國防部有時也通過這條熱線向臺灣當局了解臺軍的情況。
據臺“國安會”某人士透露,從2002年9月至今,臺美緊急熱線受臺軍頻繁演習和島內突發事件不斷的影響,已經數次啟動。除了“3·19槍擊案”等緊急時刻曾動用該熱線外,臺方還經常向美方“早請示、晚匯報”。
據了解,熱線的兩端一頭設在華盛頓五角大樓內部,而臺灣部分的位置至今仍嚴格保密。不過,根據軍事專家分析,軍事熱線的臺灣部分應該在臺軍衡山指揮中心的地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