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排坐,吃果果”等二三十年前內地廣為流傳的童謠,而今已經很少從孩童的口中聽到,倒是“橫眉冷對考卷,眼睛直對筆尖;英雄何懼打零蛋,挺直胸脯交白卷”等灰色童謠廣為流傳。
這些灰色童謠有的改編自詩歌,有的來源于成人歌曲。據知情者表示,灰色童謠在內地一些城市的幼兒園、中小學流傳,學校的不
少老師都不知情。灰色童謠竟成了孩子們競技的項目,不會灰色童謠更是會被同學看扁。
每當不想學習的時候,陳女士在福州鼓樓區一小學讀三年級的兒子小華就會唱起一首灰色童謠,“上學苦,上學累,上學還得交學費……”小華說,這首新上學歌是他們學校最受歡迎的一首童謠,很多同學都會唱。這首童謠是他去年從一高年級學生那兒學來的,后來他在班上唱起后,不少同學爭相傳唱,不到兩天就流傳開來。
“其實,在我們學校并不只流行這首歌,還有不少歌也流行。”小華興致勃勃地唱道:“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炸藥包?我去炸學校,老師不知道,一拉弦,趕快跑,轟隆一聲,學校炸沒了……”接著小華又唱起了一首有福州特色的童謠,“二班女生一回頭,閩江橋斷水倒流;二班女生二回頭,月亮嚇得撞地球;二班女生三回頭,……”,據了解,小學生流傳順口溜、灰色童謠都是有時間性的。過一段時間,他們又開始念著或唱著更新的童謠。但灰色童謠改來改去,厭學、調侃老師的還是最受青睞。
福州市屏東中學初一年級的林老師說,她前段時間就聽到學生中特流行的一首童謠,“在我心中,老師最兇,晚上補課到九十點鐘;回到家里,老媽最兇,盯著作業從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兇,拳打腳踢,發泄一通”。
除了小學的歌曲被篡改外,一些詩歌也未能幸免地變味了。“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來到烤鴨店,口水直流三千丈,一摸口袋沒帶錢。”這種被竄改后的古詩近來被學生們津津樂道。
一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樂呵呵地給大人背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打了敵敵畏,蚊子死多少”。他說這些“詩歌”都是從同學那里聽來的,課間的時候,就和同學念著這些詩鬧著玩。當大人讓他背這些古詩的原文時,他反而顯得不知所措,費了好大的勁才把它們給還原了。
就在灰色童謠在孩童間流行時,成人的歌曲也以驚人的速度在他們中間廣為傳唱,而且不是一年兩年,像《老鼠愛大米》、《雙截棍》、《波斯貓》之類都在校園流行。
“常常聽到小孩們唱一些情與怨、愛與恨的流行歌曲。”某小學門口一間食雜店的老板說,他在剛聽到小孩子唱流行歌曲的時候,最初也感到很驚訝,但是久而久之,現在也就習慣了。某小學一位教員說,孩子們隱約能分辨哪些童謠可以讓老師知道,哪些不能讓老師知道,所以學校的老師和輔導員都很難掌握孩子們平時說灰色童謠的情況。
筆者認為,其實不能只怪孩子們,最終尷尬的還是大人。正是因為當前兒童精神產品創造的不足和匱乏,灰色童謠才能乘虛而入。與時俱進地創造一批內容豐富健康形式活潑多樣的新童謠已迫在眉睫。
文/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