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寫了10年的文章。1994年2月,我在《人民政協報》上讀到一篇反對皇帝戲的短評,印象深刻,當時就想寫文章響應一下。但轉念一想,皇帝戲越拍越多,可能只是一時現象,反對的呼聲多了,一定能夠得到糾正的。
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意料。10年來,皇帝戲不是逐漸降溫,反而急劇升溫。黃金時段,屏幕上
幾乎是皇帝戲一統天下。幾乎一打開電視機,就聽到“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山呼,看到皇帝腳下跪著的黑壓壓一片。由于編導的賣力,戲也逐漸升格,從故事、戲說升為歷史、正劇,一部片子的投資從幾百萬升到幾千萬。一些有名的暴君,竟然被捧成蓋世英雄。
10年來,我和數以百計的友人認真探討過皇帝戲的問題,其中有我同輩朋友、年輕朋友和學生,有歷史學者、影視編導和國際友人,有大陸的,也有臺灣和海外的。我們在多次會議上就這個問題交換過意見,包括海內外的學術會議以及政協會議、民主黨派會議。不少熱心人建議把這個問題聯名寫成提案。但最終決定還是先寫一篇文章,把皇帝戲的負面作用說深說透,等到大家有了共識,再采取下一步行動。這就是現在才發表此文的原因。說是“十年磨一劍”也可,鋒芒所指,就是屏幕上的皇帝戲。要鄭重申明的是,磨此劍者,非我一人,而是我的許多良師益友。文章的意見,是大家的,我只是執筆者而已。
當年的批評擲地有聲
《人民政協報》1994年2月12日刊登的短評《屏幕上的“皇帝熱”該降溫》,至今仍然值得一讀,茲摘錄于下:
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皇帝之多堪稱世界之最。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中,花名冊上有名有姓的皇帝就有二百多個。
如今在電視屏幕上卻辦起了“皇帝展”。有不少的電視劇編導者熱衷于皇帝題材,爭先恐后地推出一部又一部皇帝戲。先是《末代皇帝》,后是《雍正皇帝》,接著是《戲說乾隆》、《唐明皇》、《朱元璋》、《秦始皇》、《康熙大帝》以及新近投拍的大型電視連續劇《武則天》,可謂一發不可收拾。好像中華民族的悠久文明史上,除了皇帝以外,再沒有值得贊頌的人。
正所謂古來圣賢皆寂寞,吟詩的李白沒人拍,造紙的蔡倫沒人理,杰出的科學家祖沖之沒人問,一代神醫華佗沒人寫,編導者們卻對皇帝這樣癡迷,真有點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況且,屏幕中出現的皇帝,要么風流倜儻,要么智勇過人,要么扶植藝術,要么愛護百姓。威嚴起來是天神,慈祥起來是圣母。不僅如此,導演在他的“闡述”中還要特別再加上一句:“皇帝也是人呵!”
以天地為私物,以萬民為私有的皇帝要是值得同情、值得稱頌的話,那么小偷、強盜、殺人犯、吸血鬼為什么還要被人們唾棄呢?美國的電影編導們尚且把奴隸起義領袖斯巴達克斯拍得活靈活現,我們的電視劇編導們為什么要把正面的特寫鏡頭一再對準皇上呢?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皇帝在人們心中不成為丑陋的人,民主與良知就沒有地位。以推翻封建腐朽帝制為己任的孫中山先生有言:天下為公。一語道破皇帝們家天下的極端自私卑鄙。但愿屏幕中的皇帝熱能夠降降溫。
文章言簡意賅,態度鮮明,激憤之言擲地有聲。
看來,要評價皇帝戲,首先要解決“如何評價中國皇帝”的問題。
皇帝是什么東西?
皇帝是什么東西?學者早有定論。2004年5月,拙著《皇帝是個什么東西》一書出版;2004年12月,拙文《皇帝是個什么東西》發表于臺灣《歷史》月刊。我在一書一文中所持主要觀點如次:
─中國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理想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但是自秦以來所實行的皇帝制度卻完全違背了這一理想,實行的是“帝制之行也,天下為私”。秦雖二世即亡,卻把這個最壞的制度留在華夏大地,為禍二千余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推翻清朝,“皇帝”總算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其余毒一直陰魂不散。
─明末清初,一些進步的思想家就一針見血地把“皇帝”稱為盜賊,天下之大害。他們目睹明清易代,國破家亡,痛定思痛之后,深刻地認識到:所以造成中華民族的大災難,并非某些君臣個人的過錯,而是摧殘人性極不人道的皇帝制度所致。專制是萬惡之源,作為專制代表的皇帝,從本質上說就是獨夫、民賊。盜賊殺人越貨,總還有一點負罪感,覺得自己是在犯罪。而皇帝打天下,視奴役、屠殺老百姓為理所當然,泰然自若。年深日久,做皇帝的越來越驕橫,任意妄為,無拘無束。老百姓長期受壓,逆來順受,養成一種奴性,謹小慎微,畏首畏尾。如此反復,惡性循環,成了二千余年來愚昧、貧窮、落后的總根源。
─皇帝是中國的土特產,與外國的emperor、king都不相同。古代中國政治早熟,宗教觀念卻淡薄,無法形成與君權分庭抗禮的教權。自有皇帝以來,君權惡性膨脹,人權民權無由產生,教權也成不了氣候,皇帝一人君臨天下,任意妄為。隋煬帝楊廣以一人之力在短短兩三年就把一個龐大的帝國折騰得土崩瓦解,這種事例在外國歷史上是找不到的。
─皇帝制度,認為萬里江山都是皇帝一人之私產,億萬臣民,都是皇帝一人之奴仆。皇帝一人之時間、精力有限,天下之事無窮,以有限對無窮,累死也辦不好,何況他們常常“不早朝”,甚者有(如明神宗)一二十年不上朝的。許多時候,都是皇帝在權旁落,小人得志。因此,皇帝制度又是孳生小人的溫床。
─別以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在皇帝專制時代才發展起來,在秦始皇稱帝以前,中華已經有了好幾千年的文明史。文明發展得最快的時代是戰國。秦滅六國以前,關東各國才是真正的文明國家,秦則是野蠻的、落后的。秦是軍國,依靠暴力征服六國,推行暴政,激起百姓的反抗,統一之后才十幾年就被推翻了。從此戴上了帝制桎梏的中華民族發展舉步為艱,一直難有舒暢的日子。中華民族是一個很聰明的民族,遠在二千多年前,發明創造獨步世界,達到了當時的最高峰,后來受到了帝制的鉗制,經濟、文化的發展逐漸變緩,到了15世紀以后,明顯落后于西方。有人統計,截至15世紀,在世界300多項重大科研成果中,中國的占了三分之二。可惜此后我們就一蹶不振了。如果輕信“正史”的話,認為帝制也有其好處,那就是上當受騙,自欺欺人!
請聽民間一片反對聲
近10年來,我發現老百姓強烈反對的有兩件事,一件是腐敗,第二就是皇帝戲。反腐敗問題,人人皆知,不必多說;反對皇帝戲,你不深入民間,絕對想不到民情會如此激昂。
以下輯錄的,是一些代表性的意見,有的是友人來信,有的是友人寄來的已發表的文章,有的是從書刊中搜集的。
南京大學教授、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方之光會長來信:“鬼化農民起義的結果,是使帝王將相又充斥熒屏。春節前后,《漢武大帝》、《大明王朝》、《秦王李世民》等等,不一而足。曾問過一些專家《漢武大帝》代表先進文化嗎。回答都是否定的。他們認為該片大力宣傳專制、宣傳權術、宣傳民族仇視……”
魏文彬《精神上的皇權復辟》:“帝制被推翻了這么多年,埋在地下的封建帝王們絕對想不到,在業已進入21世紀,中國已加入WTO之后,‘與國際接軌’口號叫得震天價響時,竟還會有人為他們極力辯護、翻案!如果他們不能起于黃泉之下再做皇帝,絕對會給這些人加官封爵,讓他們做‘高級奴才’。無論扭到哪個頻道,熒屏上都可見到男人頭上拖著長辮子,‘萬歲’、‘奴才’之聲不絕于耳,真讓人不知究竟置身于何朝何代,有時光倒流之感……精神上的皇權復辟有愈‘演’愈烈之勢。”
楊偉《清宮大戲亂紛紛,誤人子弟實堪憂》:“近年來,清宮大戲一部接一部地播出,黃馬褂、大辮子可謂占盡央視、省視熒屏風光,‘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不絕于耳,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你方唱罷我登臺,刀光劍影、爾虞我詐,似乎努爾哈赤的皇室傳人都是把江山社稷時時放在心間,殫精竭慮,愛民如子,哄得一般觀眾特別是對歷史不甚清楚的年輕人在肅肅然,飄飄然中像阿Q一般忘卻歷史的苦難……當年滿洲貴族鐵騎南下,兵鋒所至,生靈涂炭,揚州暴行,慘絕人寰……強制剃發,殺人如麻,江陰、嘉定兩城血流成河……我們不禁要問這些一哄而上的一部部清宮大戲的編導們為什么如此賣力地動情地肉麻地替封建君主隱惡揚善,揚幡招魂?”
曾伯炎《可厭的皇帝熱》:“歷史上,最不好的就是皇帝,那種壟斷權力物力人力的強橫,特別是用他一個腦袋代替萬千個頭腦思考決策天下大事,倒行逆施與胡作非為……也算精神產品的影視產品,頗像在同現代唱對臺戲。……如果外國人回去談觀感,說中國崇皇意識還在,豈不給現代中國又罩上封建陰影了嗎?這種與現代唱對臺戲的皇帝熱不可謂不怵目驚心。這么熱下去,只會加深觀眾的臣民意識,不可能增加現代社會的公民意識吧!”
傅白蘆《電視劇·錯別字·下跪》:“《康熙王朝》更妙,歌詞作者假亡靈之口反復寄托自己的祝愿:‘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不圖萬歲萬歲萬萬歲,只要五百年,夠謙慎的。倘若果有上蒼而上蒼又俯允了這虔誠的求禱,讓康熙真的再活五百年,那么,不僅沒有為某些人所拜倒的雍正、乾隆的出現,而且不可能有孫中山等先行者創造的中華民國,更不可能有無數先驅先烈流汗流血締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就依舊是‘皇皇天朝’頑固地統治著。電視劇這般‘創意求新’出于什么心態,對封建專制制度如此留戀基于何種原因,我不愿去揣測,只是深深地憂慮著,我們這些平凡百姓,男的要蓄辮子,女的要纏著雙足,黑黑壓壓地跪成一片,戰戰兢兢地匍匐地上,恭謹地喊著皇帝萬歲、主子吉祥,卑賤萬分,也會覺得這不是人過的日子。”
周泉《重編歷史意味著什么》:“從知識界對于歷史劇的反應,至少我們看到一部分的社會情緒。許多知識分子相繼發表文章,反對古裝歷史戲充滿電視熒屏的現象。這些有識之士認為:這些歷史劇反映的君權至上的倫理觀念,其治理國家的封建專制制度與現代民主自由的普遍價值觀念格格不入……是在開歷史的倒車。因而有學者呼吁:讓更多的反思專制主義黑暗、樹立啟蒙精神的歷史劇問世。”
秦海《文字獄的“盛世”》:“充斥在電影、電視屏幕上的康熙戲、雍正戲、乾隆戲(戲說的除外)都基本上在這一康乾‘盛世’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編導。出現在屏幕上的他們也一個個英明、偉大、正確……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在此以前還是在此以后,都沒有哪一個朝代哪一個時期的文字獄盛于康、雍、乾三朝代。如果稱此三朝為‘盛世’的話,倒不如說是‘文字獄的盛世’。”
魏明倫《勸君少刺秦始皇─評點<英雄>=:“張藝謀的《英雄》大獲成功了,其成功之道在于創新。新在哪里?至少有三:其一,古今一切刺秦的題材,或多或少含有反封建、反專制的意義,《英雄》獨具慧眼,刺秦刺出了歌頌秦始皇,維護封建的主題。更妙的是用現代化高科技托舉出如此古老崇高的主題。其二,中外許多商業片、武打片,乃至《臥虎藏龍》,都是形式大于內容,都是遠離重大政治。《英雄》獨辟蹊徑,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最后突出政治,是商業片、武打片中罕見的重大政治題材。其三,當前許多充斥‘帝王崇拜’的影視劇,過于一本正經,觀賞性不夠,娛樂性不到極致。《英雄》獨占鰲頭,娛樂性登峰造極,是寓教于樂的最高境界。大哉,《英雄》!票房收入當以億萬計算;當然,也有為數上億的當代青年在潛移默化之中吸取‘帝王崇拜’之精髓。”
楊金幫《說破“英雄”是殺人》:“‘封建帝王贊頌曲’秦鳴了若干年,如今以《英雄》為里程碑,走到了一個新階段……兩組鏡頭相映入眼:一組是軍強馬壯的秦軍的凌厲箭雨漫天而來,摧毀一切。另一組是手無寸鐵、奔跑哀號著紛紛中箭慘亡的趙國百姓(影片不是同情后者,而是讓后者襯托秦軍的軍威)。影片把全副武裝的軍隊大規模殺戮平民百姓的過程拍攝得如此威武雄壯……從未有哪部影片膽敢把殺戮平民的軍隊當成正面歌頌形象的。而《英雄》則在新中國影視史上首創奇觀,把軍隊殺戮平民之事‘英雄’化了,‘美’化了。當年的秦軍敢這么干,并不奇怪,可是當代的編導敢這么歌頌,真是奇了。”
上述各人的聲音無須再加任何注腳,已足以振聾發聵了。
皇帝戲從哪些方面危害國家民族
皇帝戲危害國家民族,誤人子弟,至少有以下四毒。
第一,皇帝戲阻礙了國家民主化的進程。建立一個民主國家,其重要基礎是老百姓具有健康的公民意識,知識為國家要盡哪些義務,享有哪些權利。如果思想深處還保留封建臣民意識,一事當前,先想的是少管閑事,少操閑心,免談國事,莫論軍情,則法律中公民權利的規定,也就成了一紙空文。為了推動政治文明建設的進程,國家正在努力宣傳公民權利,培養百姓的公民意識,但那些熱心的編導們偏要在民主化的道路上設置一只攔路虎─皇帝戲。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說:“‘正史’的作用是:一、為統治者統治臣民提供借鑒、為專制皇帝培養忠順臣民。”也就是說,“正史”是專制王朝灌輸臣民意識的教科書。現在一般人費時讀“正史”的不多了,皇帝戲正好取代了正史的作用,時時在宣傳帝制的好處,培養電視觀眾的“臣民意識”。
政治不去干預皇帝戲,皇帝戲卻要來干預政治。時代要走向民主,皇帝戲卻導入封建意識,怎不令人憂心!
第二,皇帝戲敗壞社會風氣,引致道德滑坡。皇帝制度本來就是摧殘人性極不人道的惡劣制度,這種制度下的皇帝,必然是極端自私卑鄙慣用陰謀詭計的人物。皇帝戲以之作為榜樣大肆宣傳,自然會對社會風氣造成潛在的負面影響。戲中情節告訴我們,在爭奪帝位的斗爭中,勝利者得到一切,失敗者則輸得干干凈凈。因此,要勝利,就得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一得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只顧身前,不顧身后,只要利益,不講道德。
第三,皇帝戲摧殘民族精神。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人物,都會通過這些英雄人物長期保持自己的民族精神。但是一些皇帝戲的編導卻是另一種思維:唯有皇帝才是英雄,在皇帝的控制之下,對國家民族有重大貢獻的人物都成了皇帝的玩物。例如《漢武大帝》一劇中,屢次親手制造冤案的劉徹是英雄,而蘇武、張騫、司馬遷這些光輝形象,卻在皇權的籠罩之下,成了黯淡無光的小人物。從劇中不難看出,編導們崇拜皇帝,輕視臣民;崇拜權勢,輕視貢獻。這和我們的民族精神正好反其道而行。
第四,皇帝戲干擾了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
皇帝戲泛濫留下的隱患
皇帝戲給國家民族帶來的危害顯而易見,而有一種隱憂,人們可能尚未察覺,那就是皇帝戲對國家目前的對外關系與對臺工作正在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進行建設,愿意和世界各國和平共處。這是國家領導人在重要國際場合反復講過的話,深為國際友人所理解。但是,世界上有那么一股暗流,包括國際反華勢力,不愿看到中華民族的發展強大。他們無中生有,捕風捉影地提出什么“中國威脅論”,一再策動遏制中國、圍堵中國、禁運、禁售,給我們的建設和發展設置障礙。我們近百年來一直是戰爭的受害者,老百姓承受了極大的戰爭苦難。現在全國上下一心,靠自己的努力爭取和平,爭取發展。但為什么總是受到誤解,這就不能不考慮一些影視作品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電視劇《英雄》歌頌暴君,視暴君為英雄,以軍隊屠殺平民的血腥場面作為“藝術”,供人欣賞。這樣,會不會給人以中國人野蠻、嗜殺、專制、落后的印象?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所描繪的強迫沿海居民遷徙、猛攻臺灣、脫離史實丑化鄭氏政權的情節,會不會讓臺灣同胞產生疑慮,產生反感?這都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中國人不認為秦始皇是英雄,而認為他是暴君。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同情孟姜女,反對秦始皇。歷史上漢武帝亦非上乘人物,后人認為他愛聲色,好神仙,好大喜功,揮霍無度,雖然打敗過匈奴,也只能稱為“慘勝”。他用兵幾十年,把文、景兩帝的積蓄耗盡,造成民生困敝,人口減半。他晚年下了罪己詔,承認“即位以來,所為狂悖,徒使天下愁苦”。人家自己都誠心悔過,而影視制作人又為了什么不惜違背史實,為人文過飾非!
在《新民周刊》一篇對《康熙王朝》編劇朱蘇進的專訪文章中,這位朱編劇居然說:“寫帝王還要寫出他的天道精神和帝王情懷,那種君臨天下的浩然正氣……”這實在是荒唐不過了。魏文彪先生說:“天道者,公理也,難道封建帝王還會崇尚公理?”“浩然之氣”是孟子說的,《正氣歌》是文天祥寫的,封建帝王難道也有“浩然正氣”和朱氏所說的“正氣”?一些編導如此歌頌帝王,已經到了超乎理性的地步。而且居然敢叫康熙說出“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的話,難道說,還希望君主制度在神州大地上延續到2222年(1722+500)?這樣的信口開河,能不引起有識之士的反感!這豈不是貽人口實,授人指責我們崇尚專制之柄?讀者諸君是否想過,國內皇帝戲如此泛濫,藝壇上對封建帝王的膜拜謳歌哪些喧囂,對我國的國際形象會造成什么樣的損害,給我國的對外關系又將速來怎樣不利的影響!
其實,從根本上解決皇帝戲泛濫的問題并不難。人們不反對歷史劇,只反對皇帝戲。像過去拍的《甲午風云》就很好,它歌頌的是中華民族的英雄,而不是慈禧太后和光緒帝。人們也不反對傳統的皇帝戲,因為那不僅是歷史,而且是健康有益的,既然成了保留劇目,人民群眾自然喜歡。人們只反對那些奴才氣十足的新編皇帝戲,反對某些編導們不顧歷史事實的心血來潮。中國大小皇帝一共不過二三百個,史學家不妨根據史實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作為一個學術問題公開探討,盡可能地取得共識,這樣創作影視作品與歷史小說就有了參考。行“天下為私”之道的皇帝本質是“大盜”,但是大盜也會有些可圈可點的言行,如劉秀善待功臣,執法嚴格;趙匡胤不殺上書言事人與重視文治等等。至于如周泉在《重編歷史意味著什么》一文中所說的“有學者呼吁:讓更多的反思專制主義黑暗、樹立啟蒙精神的歷史劇問世”,我是舉雙手贊成的。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唯一的歷史記載從未中斷的國家,幾千年的古籍是巨大的寶庫,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希望這個寶貴的資源不要再被那些無視歷史、罔顧國家民族利益的編導們糟蹋。我們熱切期盼有正義感有學識有道德良知的藝術家們,創作出更多弘揚民族精神的影視精品。
皇帝戲宣揚封建專制,培植“臣民意識”,摧殘民族精神,毒化當代人尤其青少年一代的心靈,遺禍久遠,弊莫大下焉!皇帝戲泛濫成災,愈演愈烈,不可遏止,實為當今文壇藝壇上的咄咄怪事,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眾多有識之士的共同憤慨和猛烈抨擊,理所當然地,也應引起有關管理部門的警覺和關注。我們期待有關方面有所行動,有所舉措,有效制止這種極不正常的現象。
皇帝戲的泛濫與國家民族利益背道而馳,與先進文化格格不入。擔負著為現代人提供精神營養重任的屏幕應當得到凈化,屏幕上的“皇帝熱”應當降溫,屏幕上的皇帝戲可以休矣!
中華民族史研究會會長 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