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四方區婦幼保健所,就像進入了一個卡通世界。二樓兒童保健門診的門口“站”著兩只長頸鹿,門上的窗口被裝飾成貓頭的形狀,下面還有一個木板雕成的“領結”;在檢驗科門口,椅子對面的墻上貼滿了小動物的貼畫,剛剛做過抽血化驗的小朋友忘了抽泣,在家長的指導下認知著這些小動物;在流產后的觀
察室里,屏風上貼著美麗而溫馨的畫面,墻上還貼有用彩紙剪出的“愛在心中”的裝飾畫…… 在這個卡通世界的背后,是四方區婦保所以“愛心獻給母親和孩子”為宗旨,堅持細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務而付出的種種努力。也正是人性化服務,這個說起來簡單的詞語,為四方區婦幼保健所在10年的時間里贏得了各級榮譽稱號82項,今年還被評為“全國巾幗文明崗”。所黨支部書記、所長郭瑛說,相對于大型綜合醫院,婦保所沒有技術上的特別優勢,唯有在服務上下功夫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人性化服務,于細微之處見精神。
這里的工作人員努力給服務對象營造家的感覺。冬天里,醫生在給兒童聽診時總是先將聽診器在手心里捂熱;有肢體殘疾人來到婦保所進行婚前檢查,醫生會主動到樓下檢查,無須殘疾人樓上樓下地走;有的病人做過流產手術后,醫護人員主動替他們到樓下取藥,并打來開水……細心的服務帶來的是良好的信譽。
去年夏天,計劃生育科主任焦如芳在走廊里看到一位女青年面帶焦慮。焦大夫主動上前,詢問她的情況。原來這位女青年是來我市旅游的北京人,因為突然發現懷孕到這里做流產手術。焦大夫耐心地詢問了她的情況,并為她實施了手術。術后,女青年身體極度虛弱,焦大夫又主動為這位女青年打來開水,送服藥物。
正是由于細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務,四方區婦保所贏得了服務對象的信任,經濟效益也隨之穩步上升。據介紹,所里的經濟收入以平均每年30-35%的速度遞增,固定資產也由1995年的30萬元增至400萬元。
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婦保所也沒有忘記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所里的醫務人員每年大半時間深入全區各廠企、托幼園所、社區和集貿市場,為全區婦女兒童查體。他們攜帶醫療儀器,不管刮風下雨、嚴寒酷暑,穿大街、走小巷,每年查體人數達4萬余人。
一次,婦幼所來到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為女職工查體。醫務人員發現前來查體的每位女職工都拿著兩元錢。原來企業經濟狀況艱難,只得由職工本人承擔一部分費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婦保所領導主動提出將查體的費用再降低兩元。在婦保所干部職工的天平上,社會效益的一頭要遠遠重于經濟效益。
婦保所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因為這里有一群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的工作人員。在四方區婦保所采訪過程中,記者沒有看到一個保潔員。臨下班時,醫務人員會紛紛拿起拖把掃帚———自從1997年婦保所搬進新樓后,他們就沒用過一位保潔員,所有的保潔工作都由職工自己承擔。醫生的工作服臟了,自己拿到洗衣房洗;病床上的被單臟了,也是由他們自己清洗;甚至連涮痰盂這樣的活兒,也是醫生們自己做。她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婦保所領導所提出的“將自己的追求融入到婦幼保健事業之中”的理念。
以所為家,是婦保所從領導到職工的精神追求。2003年春夏之季,婦保所利用非典期間病人少的階段對辦公樓進行裝修。郭瑛親自監工,每天早來晚走,與其它職工一起為如何裝修自己的“家”出謀劃策。工期緊張時,郭瑛甚至還將自己的愛人叫到工地上一起忙活。
在四方區婦保所,一人多職、一人多能也是常事。就拿婦保所的司機師傅來說,他既是所里的工會主席,又是水、電維修工,還是所里計算機的硬件維護員。到了冬天,他還要承擔起燒鍋爐的工作。近年來,婦保所開展了“黨旗在我心中,我為黨旗增輝”、“一個黨員一面旗,模范作用在崗位”等黨建活動,充分發揮黨員模范帶動作用,全所呈現出不甘落后、奮發向上的工作氛圍,集體的凝聚力也不斷增強。去年,所里一位男職工身體不好做了大手術,同事們為他捐了近2萬元錢,這位職工病愈后將自己全部精力貢獻在工作崗位上。本報記者姜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