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青島經濟近年來的快速發展,關于強力打造“文化青島”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青島想要成為全國重點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僅僅經濟繁榮是遠遠不夠的,文化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內容。為此市政府確定2005年為全市“文化建設年”,打造“音樂之島”、“影視之城”等文化品牌,成為我市發展戰略中新的重點。
背景 發展文化迫在眉睫
近年來,我市在文化建設方面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可是同整個城市的發展相比,還存在很多不足,文化發展還未形成全社會的共同認可,一些地方和部門存在“重經濟、輕文化”的思想。目前,我市現有的文化單位規模都非常小,民營文化企業的市場份額也非常少,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僅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1%,低于發達國家15%和國內先進城市5%的水平。與此同時,全市的公益文化投入增長緩慢,農民和進城務工人員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問題仍未從根本上解決。因此,舉全市之力發展文化、開展“文化建設年”活動,成為了一項有著重要意義的舉措。
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杜世成在考察北京電影學院青島教學基地時表示,青島的文化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關鍵時期,要用大文化的觀念指導青島的文化發展,重視打造青島的文化品牌,開展“文化建設年活動”,舉全市之力在“帆船之都”、“影視之城”、“音樂之島”等文化品牌建設上取得突破。只有這樣才能使城市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也才能在當代不斷塑造新的城市形象,打造新的城市文化品牌。
在3月份召開的“文化建設年”活動工作會議上,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軍說,“文化建設年”活動是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體現;是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迫切需要。
戰略:高品位與高起點
如果按照常規模式來發展我市的文化,在短時間內補足欠賬、跟上我市經濟的發展節奏是不可能的。為此,以“大項目”為核心、高品位與高起點成為我市文化發展戰略的關鍵詞。而“音樂之島”與“影視之城”又是首次從文化的范疇完成了對青島的命名,這實際上是富有決定意義的文化發展定位,也是從青島文化特色入手,將文化的內容移植于城市品牌體系的構建之中。
青島被稱為“琴島”,“音樂人才的搖籃”,在這個美麗的海濱城市里,音樂不僅僅是一個音符,而是城市的主旋律之一,打造“音樂之島”很自然地就成為我市文化發展的品牌目標。今年9月,作為國內三大國際音樂賽事之一的“青島國際小提琴比賽”將在青島舉行,青島國際音樂節也將在同期拉開帷幕。屆時,青島將成為中外高水準音樂團體交流的平臺。
同時,青島也一直被國內電影界視作天然的攝影棚,據粗略統計,每年在青島拍攝的影視作品不下百部。在這樣一個城市中,大力發展電影產業,發展“影視之城”,又變成了一個可實現的夢想。
為了讓“影視之城”有一個高起點,建設鳳凰島影視文化傳媒基地成為了重中之重,它將成為電影業的人才蘊育基地與產業聚集地,集影視劇本、拍攝、后期制作、銷售于一身,形成一條城市電影產業鏈。另外,我市還將引進中國青年電影制片廠;將棧橋賓館或太平洋賓館辟建為中國電影演員之家;培植一批影視制作公司;實施網絡電影的新技術、新模式,建立網絡電影休閑超市;新建浮山新區影視文化中心、東部新城市廣場影城、四方利群影城和新貴都影城,爭取在3-5年內使青島市的電影票房突破5000萬元大關;將八大關、小魚山、教堂周邊等歐陸風情街區進行整修,為國內外影視劇組來青島市拍攝創造良好條件;建立一處汽車電影院,滿足汽車一族的需求。
而隨著“電影百年紀念活動”、“亞洲電影文化論壇”以及“金鳳凰獎”頒獎禮等在國內、國際影壇有著重要影響力的活動在青島的陸續舉辦,幾年后的青島不僅僅是一座每年可接待百余劇組的天然影棚,而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電影城”。
意義:城市需要文化品牌
文化建設是一個城市的
“氣”與“神”,沒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永遠不會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根。開展“文化建設年”,打造“影視之城”、“音樂之島”,對青島來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楊軍表示,在全市開展“文化建設年”活動,首先是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同時,還是構建和諧社會,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生態市,迎接2008年奧帆賽的基礎工程,是深入貫徹市九次黨代會和市委九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努力建設全國重點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現代文化名城和區域性文化中心的重要舉措。
另外,從整個社會的發展趨勢上看,文化和經濟之間出現了過去從未有過的“一體化”的趨勢,以致出現所謂“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的現象。致力于文化與經濟關系研究的學者李恒瑞說,利用、培育、挖掘物質、文化兩種資源,解放和發展物質、文化兩種生產力,是今天文化建設的新任務,也是改革開放的新任務。本報記者
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