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芳濱 伴隨著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市民營企業的用工需求不斷增加,逐漸成為拉動勞動力市場、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導力量。據市勞動保障局提供的信息,目前,我市民營經濟年增加值已達635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的30%以上。從市場崗位需求和吸納就業情況看,民營
企業市場招聘人數已占我市市場崗位總量的60%以上;1-4月份,全市新增就業5.1萬人,其中民營企業吸納就業人數占63.7%。 正是看到了民營企業已經爆發出的吸納就業能力和尚待開掘的潛力,6月6日-12日,市勞動保障局、市總工會、市工商業聯合會三部門以“大力促進民營企業經濟發展,積極為擴大就業做貢獻”為主題,聯合舉辦了“民營企業招聘周”活動。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進一步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發揮民營經濟促進就業的重要作用,幫助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
一周來,三部門把搞好“民營企業招聘周”作為推動就業再就業政策落實、促進失業人員就業和民營企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合力推進,除了為民營企業提前準備好適合失業人員、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就業,以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崗位信息外,還在青島人力資源市場和市外來從業人員職業介紹中心,推出了14個民營企業專場招聘會,對民營企業和求職人員全部實行免費服務,把“招聘周”活動搞得紅紅火火,取得了明顯實效。
可以說,“招聘周”既促進了民營企業招工,解決了民營企業“招工難”問題,又彰顯了民營企業在促進就業中的作用。如“百強民營企業招聘專場”,突出了“百強”民營企業特色,針對其用工需求提供了招聘服務;“制造業民營企業招聘專場”圍繞服裝加工、水產品加工、鞋帽加工、食品加工等民營企業緊缺工種,開展了對口招聘服務;“大中專畢業生專場”,及時為民營企業輸送了人才;“技能人才專場”緩解了民營企業技能人才短缺之急;“訂單培訓對接專場”則根據民營企業招工不足的崗位,及時開展了定向培訓。
收獲最豐的,當屬“勞務洽談專場”。“招聘周”期間,我市根據民營企業的用工需求,廣泛聯系了全國26個城市進行了勞務洽談活動,與6.2萬人簽訂了勞務合作意向,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企業“招工難”問題有效結合,為民營企業輸送了急需的勞動者,基本滿足了民營企業的用工要求。
意想不到的,是這次“招聘周”活動對民營企業和求職人員的空前吸引力。據市就業服務中心統計,“招聘周”期間,我市共有1803家民營企業參加,其中百強民營企業有60多家,中小民營企業1700多家,共提供招聘崗位35022個,涉及198個職位、工種,共有51009人(次)登記求職,達成初步意向15900人(次)。
而最受求職者青睞的,則是制造業崗位,充分反映了青島打造制造業基地的民心所向。匯總一周來的情況,參加招聘活動的民營企業,主要來自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制造業、社會服務業,三個行業共有1505家企業參加招聘,提供崗位29206個,占崗位總量的83.39%。其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單位610家,崗位12927個,占總量的32.91%;制造業單位589家,崗位11508個,占總量的32.86%;社會服務業單位305家,崗位6171個,占總量的17.62%。從求職和達成初步意向的情況看,制造業的這兩項指標均位居首位,共有21811人(次)求職,占求職總量的42.76%;達成初步意向7801人(次),占總量的49.06%。其次是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共有13803人(次)求職,占求職總量的27.06%;達成初步意向5605人(次),占總量的35.25%。
盡管這次“民營企業招聘周”活動也暴露出些許問題,有些地方還不那么盡如人意,比如招聘者與求職者之間還有一些勞務矛盾有待解決;比如人才頻繁流失問題仍然困擾民企發展;再如操作類、技術類工人依舊緊缺,焊工、車工、鏜工、安裝工、維修工、噴漆工、噴塑工、冷藏工、油加熱工等工種,幾乎無人問津。
但瑕不掩瑜,這次“民營企業招聘周”活動收獲的豐碩果實,再次向全社會證明,民營企業寬廣的行業面,已為社會創造了多層次多領域的就業崗位,尤其是許多第三產業的凸起,為安置失業人員、協保人員和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大量機會,民營經濟的多元化不僅擴充了吸納就業的容量,也的的確確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