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比賽中,國青隊員多次出現體力不支的情況(新華社發) |
昨天,國青領隊馮
劍明公開批評了球隊行為不職業,隊員在飲水和食物方面隨意性太大。同時,他也對主教練的訓練方式和訓練強度提出了不同看法。馮劍明的話引發了對球員職業素質的思考。
體能:訓練量飽受爭議
國青在德國訓練了近兩個月,克勞琛始終堅持小運動量的訓練方式,這也是引發他與中方教練組矛盾的重要原因。中土之戰,國青隊多人出現抽筋現象。第二場比賽同樣如此,盧琳和周海濱就是因為肌肉拉傷沒能列入首發名單。在下半場,隊員在場上腿很軟,就像踩棉花糖一樣。這一切都使得中方教練憂心忡忡。
隊員的解釋是:“從德國開始,我們就一直感覺上的量不夠,很多時候好像就達到平時在俱樂部的一半,主教練就喊收工了。我們也不明白究竟需要多大的量才能打滿90分鐘。”
飲水:啤酒可樂成主打
直到現在,隊員還經常在下榻的米特蘭酒店的大堂自由選擇可樂、芬達等碳酸飲料,雖然他們自己也知道,這種碳酸飲料對身體沒有好處,運動員更應該喝一些運動飲料,白水的效果也遠好于可樂。
“一開始讀體校,大家哪有那么好的條件,教練也不可能費心考慮這些。大家運動完喝可樂解渴,這都成為習慣了,所以沒事的時候大家還是習慣喝可樂而不是白水。”一隊員是這么解釋的。
在飲水方面,隊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沒說。喝酒甚至酗酒,有許多人是用這種方式來打發自己的休閑時間。“我不能說百分百,但球隊里至少有60%的隊員經常在無聊的時候出去喝酒。有的甚至把啤酒偷偷帶回房間喝。”上一屆國奧的隊員這么說。這屆國青隊伍里也有個別人特別能喝。
毫無疑問,酒精和碳酸飲料會對運動員的身體產生負面作用。中國球員運動壽命不長,經常在30歲剛過就要退役,這些不良的習慣在客觀程度上是罪魁禍首。
職業素質,是考核一個隊員是否是優秀職業運動員的重要參照指標。很多隊員如果要希望能成為優秀的運動員,他們在細節方面的職業化之路還任重道遠。(特約記者
周志剛 晚報烏德勒支今晨專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