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8日電 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18日在第七屆綠色中國論壇上說,我國政府會采取更為嚴格的環保措施和環境標準加大企業的環境成本,并出臺一系列的環境經濟政策鼓勵企業綠色生產。他呼吁中國企業順應時代潮流,走綠色發展道路。 潘岳說,
中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也成了世界上自然資源損耗最嚴重的國家。中國在人均GDP400到1000美元時,出現了發達國家人均GDP3000到10000美元時的嚴重環境污染。按照目前的污染水平,15年后我們的經濟總量翻兩番時,污染負荷會跟著翻兩番。中國只有不惜代價地提前解決環境問題。 據潘岳介紹,全球所有發達國家如今都拋棄了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走向了生態工業的綠色發展道路。在貿易領域,發達國家利用環境概念設置了大量的綠色貿易壁壘,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制約將越來越大。
潘岳說,某些人的富裕犧牲了多數人的環境,某些地區的富裕犧牲了其他地區的環境。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
新華社北京6月18日電鞍鋼、首鋼、大唐電力等100多家知名大企業的負責人,18日聯合發出倡議,呼吁中國企業界行動起來,走綠色發展道路,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倡議中說,有財富沒有責任,有資本沒有道德,有地位沒有良知,不可能成為一種全面而健康的社會力量。只有把財富與責任相結合,才能為企業帶來真正的力量和尊重,才能塑造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精神。面對日益沉重的資源壓力,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形勢,每一位有責任感的企業家都應當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為環境保護做出更大貢獻。
倡議呼吁中國企業要走“生態文明”的發展之路,把環境保護作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線,把追求環境效益擺上重要位置,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共贏。要爭創“環境友好企業”和“綠色友好工程”。要實行清潔生產,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水、廢氣及各種固體廢棄物的排放。要節能降耗,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模范。要提倡勤儉節約的企業發展模式,簡化產品包裝、盡可能不使用一次性和不易處理的包裝用品。要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支持和參與包括環保在內的社會公益事業,為建設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