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電雀巢奶粉碘超標事件不僅讓中國消費者對跨國公司的產品質量提出質疑,也把我國的產品免檢制度推上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在目前企業普遍缺乏誠信的情況下,免檢產品的可信度誰能保證?免檢產品出了問題由誰負責?免檢制度該不該廢除? 面對雀巢的戲弄
“免檢”無地自容 繼浙江、云南發現雀巢問題奶粉之后,日前來自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消息說,批號20050325的“金牌雀巢成長奶粉3+”中碘含量超出產品外包裝標示范圍,不符合國家標準,上海將對市場上所有“金牌雀巢成長奶粉3+”一網打盡。
據了解,從2002年開始,雀巢奶粉就被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為免檢產品,有效期3年。而就在其免檢期內,雀巢出了產品質量問題,看來“免檢”對雀巢而言,已經演化成一個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的“擋箭牌”。
按道理說,雀巢都“免檢”了,工商部門還檢測什么?但多虧了工商部門的檢測,才讓雀巢問題奶粉大白于天下,才停止了碘超標奶粉對消費者的侵害。雖然雀巢還死扛著說“超標但安全”,但卻把“免檢”推上了一個尷尬的境地。面對消費者的聲聲質疑,“免檢”真的有點“無地自容”了!
消費者懷疑:“一免三年”的科學性在哪里?
雀巢對“免檢”的辜負,除了讓我們思考雀巢逃避了企業的責任外,還讓我們對“免檢”本身產生質疑:對產品質量來說,過去沒出過問題,并不等于現在和將來不出問題;被抽查的產品沒有質量問題,不等于其他批次的產品沒有問題,特別是食品企業,由于其原料的不穩定性,再加上對衛生條件的特殊要求,產品質量更容易飄忽不定,但現在“一免三年”的免檢制度人為地將產品的過去與今年、明年、后年劃上了等號。
16日,記者以一位消費者名義撥通雀巢的熱線電話,一位值班員對記者說,媒體報道有夸大成分。在國內媒體“筆伐”快一個月了,雀巢還如此“嘴硬”,是不是“免檢”助長了雀巢的囂張?難道“免檢”就不需要社會的監督嗎?高懸“免檢”擋箭牌就可以將消費者的質疑置之不理嗎?
“免檢”并不是“免責”質檢部門不可推卸監督職責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馬懷德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從道理上講商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的檢測,被認定是合格的,在一定期限內可以免檢,這是政府部門對產品的認可,消費者也基于這種認識才相信產品的可靠性。如果出了問題,首先廠家應該承擔責任,因為廠家違背了對消費者的承諾,違背了國家政府部門的信任,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政府部門的責任也不能免除。首先是看免檢的認定是不是嚴格,即使當時的檢測是嚴格的,也不能一勞永逸,在一定期限內,政府是否實行了一般意義上的監督,即使是免檢,政府也不能放棄監督檢查職責。如果政府沒有盡到監督檢查的職責,也應該承擔責任。
法律專家呼吁廢除免檢!
中國消費者協會消費指導部王前虎主任認為,對食品來說最基本的符合標準,底線是安全,2004年生產的雀巢問題奶粉到現在才發現,責任誰來負。對食品藥品行業來說,每個批次都應該檢測,因為國家有關部門的權利是人民賦予的,有權必有責。
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邱寶昌律師認為,雀巢事件再次反映了免檢的漏洞,如果不是工商部門抽檢,雀巢的問題還發現不了。他建議對食品類產品收回免檢制度:“從雀巢來看,雀巢自己對出廠產品都沒有進行必要的檢測,難道出了人命才去檢測嗎?”
早在一兩年前,國內權威的法學專家就建議取消“免檢制度”,但質檢部門卻把專家的勸誡當成了“耳旁風”,現在社會各界對國家免檢制度的質疑聲越來越大,如果有關部門難以對國家免檢產品真正負責,那最好別在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開玩笑,別在拿國家的信譽開玩笑。在“免檢制度”徹底廢除還可能存在難度的時候,不妨先給“食品免檢”剎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