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淄博訊 “現在,我們正在走義烏5年前走過的道路。”6月中旬,淄博市張店區區委書記黃希劍帶領28名政府官員到浙江義烏學習考察,對于當地在民營經濟領域與義烏的差距毫不諱言。
山東許多基層官員都已正視這點,踴躍赴浙招商。近兩年,浙資入魯加速,流入近400億元。最典型的是兩年間義烏小商品城在
山東花開三朵——淄博義烏小商品城于2004年底建成開業,文登、廣饒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也分別于2003年9月與今年5月開業。浙商草根經濟在各地蔓延,對浙江來說是本省產業結構調整所需,但對山東來講,卻是希望通過引入浙江模式帶動民營經濟發展。
由于早年資源缺乏,浙江先是買全國,賣全國,成為小商品、輕紡產品的集散地。之后,“前店后廠”興起,流通的優勢帶動鄉土加工企業成長,商貿與工業開始兩輪趨動。而批發市場的大規模流通特點又使得浙江工業既大規模聚集又分工精細,成本因此降低,漸漸地工業開始反哺商貿,浙江制造開始行銷全國全世界。
如今這一模式正因浙商的大規模入魯再度在山東興起,并再次顯示其生機。以淄博義烏小商品城為例,該市場雖然開業只有半年,但一期的2000多個攤位已全部招商完畢,平時每天人流量已達5000多人。大型專業市場啟動期一般在2年左右,為了培育市場,淄博義烏小商品城對業戶先進行免費的經商培訓,還對第一年的租金進行返還。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此經營的許多業戶表示,即使不返還租金,他們多數都已賺錢。而讓淄博政府部門高興的是,淄博義烏小商品城不僅已交稅1300多萬元,而且淄博當地產品開始通過這一市場向外流通。“市場對加工業的提升帶動作用已初顯。”黃希劍對記者說。
而在文登義烏小商品市場,不僅當地許多小百貨、小家電、服裝、針織等企業紛紛加盟,搞“前店后廠”式生產,連韓國多寶公司也前來投資5000萬美元舉建飾品加工企業。在其他領域,如浙商投資30億元在淄博興建的中國陶瓷科技城,因整合了當地600多家陶瓷廠,已吸引了世界陶瓷界目光,今年10月“世界陶瓷博覽會”將在此召開。他們下一步還將在世界各國設立中國陶瓷出口辦事處,帶動淄博陶瓷走出國門。建在鄒城的東方圣都副食品專業市場,也正順利地將濟寧的農副產品沿京滬、京福以及南四湖與京杭大運河等向全國輻射。
□記者 朱劍平 通訊員 李小齊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