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嶠 在一個關于山東未來發展規劃的專家建議中,我們看到了“城市區”的概念。這個建議,第一次超越傳統行政區劃,把圍繞經濟中心城市周邊的一些城市劃定為“城市區”。
我們認為,雖然目前這還是一個規劃的概念和理念,但這是一個進步,是觀
念上的一個進步,也反映了現實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需求。 這得從城市化和大城市發展的道理說起。首先,人們現在認識到,城市化是大勢所趨。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為13.6%,而眼下,這個比重已超過50%。人們曾擔心城市發展會占用更多的土地,實際上,就居民占用的住宅等生活用地來比較,城市化會帶來土地節約而不是浪費。據統計,目前我國城鎮居民人均用地133平方米,而農村居民是182平方米,這還只是一個直接的數字,高度分散的村落還由于道路、供水、供電等而占用更多的農田,而這些公共設施的使用效率,遠比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要差得多。
人為什么不留在農村?一位世界著名經濟觀察家在回答這一提問時幽默地說:假若你牙疼,在農村你可能找不到好的牙醫,甚至找不到牙醫,而在城市,這一切都不成問題。所以,你不愿留在農村。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遷移的更深刻的經濟學道理是,在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精細的今天,做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合作,甚至生產一枝鉛筆,也需要幾家企業合作。只有充分分工,才能帶來效益。顯然,農村居民只有盡早遷移到城市里來,才能搶到屬于自己的分工。
其次,超大城市的發展有其必然性。一般來說,城市化水平達到30%—50%時,是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也是城市化低成本擴張階段。而我國城市化水平目前正處于這樣一個階段。據預測,到2010年,我國城市化程度將達到45%以上,城市凈增人口將達到2.8億左右。專家普遍認為,人口密度較高、土地資源較少的國家和地區往往特大型、大型城市比較多,這是因為大城市在集約利用土地資源上的效率,較之于小城鎮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所以中國現階段超大城市的發展是有客觀必然性的。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迅速實現進口替代、增加工業產品出口等,都是其經濟政策的非常重要的目標。而如果限制城市規模的發展,限制經濟活動向大城市集中,對于實現這些目標是不利的。與一些人強調的交通擁擠、能源供應不足、環境污染等弊端相反,大城市的發展充分顯示了其積極的一面。
認識還在不斷地深化中。近來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在下一步的發展中,應通過強化周邊衛星城的建設,形成經濟分工聯系密切的“組團式城市群”。
近幾年,青島在實踐中走了一條組團發展的路子,城市結構迅速向海灣型嬗變,較早形成了“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的思路和格局,以此為基礎,再向外輻射,就像恒星、行星和衛星一樣,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互相吸引,互相依靠,共同促進,共同繁榮,誰也不離開誰,共同組成一個板塊,形成一種整合的優勢。
斗膽提出一個大膽的預言:青島,將躋身世界上最好的區域經濟中心城市行列。“青島城市區”的形成將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把圍繞經濟中心城市周邊的一些城市劃定為“城市區”,這個概念的提出,超越了傳統行政區劃,是觀念上的一個進步,也反映了現實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