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周刊6月27日一期推出以“中國的新革命”為總題的封面文章,濃墨重彩地聚焦正在崛起的中國,全方位地展示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現狀。現將有關文章,分上下兩篇摘要刊登如下。
方寸天地,意義重大(駐上海記者畢菡娜、駐北京記者傅睦友等撰寫)
劉莉(音)還從來沒遇
到過有人穿著她做的衣服。快兩年了,這個20歲的農村姑娘一直在廣東省開平市的儕達制衣廠工作,為天木蘭等公司縫制棉服。耳邊響著縫紉機的喳喳聲,周圍堆滿即將運往美國的外套,劉莉試圖想像自己做的衣服最終進了什么人的衣柜。她笑稱:“他們肯定特別高、特別有錢。除此之外,我真的描繪不出他們的生活是什么樣子。”
美國當局認為中國既是經濟伙伴又是競爭對手
毋庸置疑,這種感覺是相互的。去年,美國人購買了價值110億美元“中國制造”的服裝和價值1850億美元的其它商品。然而,盡管中國貨充斥美國大大小小的商場店鋪,但在大多數美國人眼里,中國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大多數美國人沒有認識到中美兩國的未來息息相關。把美中兩國綁到一起的不僅僅是棉服,也不僅僅是玩具或鞋子。中國持有上千億美元的美國債券,兩國公司圍繞石油等資源展開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國在地緣政治中的表現影響著如何解決對美國決策者來說意義重大的問題,比如朝鮮核武器計劃。雖然兩國的政治文化大相徑庭,但在許多方面、許多領域,它們所追求的東西基本相同。
美國會把中國當作朋友還是敵人?在布什政府內部,圍繞如何同中國打交道的問題存在分歧。國務卿賴斯前不久訪問亞洲時表示:“對華關系處于一段時間以來、也許是有史以來的最佳狀態。”然而,6月4日在新加坡,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發表立場強硬的講話,引起媒體的關注。翌日,賴斯竭力自圓其說:“對華關系處于有史以來的最佳狀態,但中國正大力加強軍備,這一動向令人關注。”
當然,聲稱中國既是經濟伙伴又是對手并不令人驚訝。關于中國向西方“開放”的潛力,這么多年來一直眾說紛紜。盡管如此,它的崛起程度多多少少逼近了美國。外交學會主席、前國務院政策計劃辦公室主任理查德·哈斯稱:“這是一個新興國家,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問題是,我們必然成為敵人嗎?不,未必。”
美國的目標是控制中國的崛起,力求以和平方式把一支新生力量融入全球體系。中國的目標是保護自己,防止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再次失誤。假如對中國的過去與未來沒有清醒的認識,兩個國家就都不可能如愿以償。這不僅僅是指弄清中國的權力中心所在。在當今中國,真正意義重大的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切。
中國在世界強國中再次找到了自己應有的位置
如果說中國的崛起在某些美國人看來十分可怕,那么,北京的觀點似乎很不一樣。中國的統治者認為,世界終于形成了恰當的力量對比。在沉睡了500年之后,中國在世界強國當中再次找到了自己應有的位置。中國逐漸贏得尊重,人民對過去遭受的侮慢耿耿于懷,但境外大多數膚淺的觀察人士都沒有認清這點。中國官員對美國的指手劃腳感到不滿,他們告誡說,美國如何對待中國將影響北京的姿態。對任何一方來說,找到并維持共同基礎需要了解對方國內的真實狀況。
自1989年以來的16年間,中國領導班子穩定、經濟繁榮昌盛的局面是過去150年聞所未聞的。人民收入增加,成百上千萬人的生活大幅度改善。同中國人記憶中的往事相比,如今的日子是幸福美好的。
中國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希望保持這種狀況。政府當前的主要任務是:讓朝氣蓬勃的沿海地區和貧困程度不等的內地均衡發展,減緩上億人從農村擁向城市的步伐,確保地方官員不貪污腐敗。
到目前為止,一切順利。
美國已難以阻撓中國崛起 中國的未來取決于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中國的崛起會不會在內部壓力或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偏離方向。新中國在境外有大批朋友。能不如此嗎?從拉丁美洲的養牛場到法國的葡萄園,中國日益擴大的市場和對全世界各種商品的巨大需求使許多國家的公司和勞動者富裕起來。在美國,越來越多的低廉中國貨使美國人得以提高了生活水平。中國的福祉取決于能否延續這種出口勢頭,因此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除了在這方面給予胡蘿卜之外,美國可利用的工具已十分有限。
1997年江澤民訪美時,華盛頓尚可以阻撓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反對中國主辦夏季奧運會、把進入美國市場與改善人權狀況掛鉤(不符合世貿組織的規定)。而現在,清華大學教授楚樹龍表示:“美國對于中國的國家利益已經不那么重要了。”對這一說法感到懷疑的人不妨看看這組數據:胡錦濤上任后,中國政治局常委共出訪36次,前往77個國家,其中只有一次是到美國,即2003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美。
中國的立場當然是有可能改變的。半年來,它同日本的一系列爭端提醒亞洲國家,辛酸的往事導致中日兩國從來不曾和睦相處。更令人擔憂的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前不久通過的一項決議規定,臺灣如果宣布正式獨立,中國軍隊有權進行干預。美國則承諾,它要保衛臺灣免遭無故發動的進攻。經過一個格外寒冷的冬天之后,臺海兩岸關系近幾個月有所改善,但要使緊張氣氛不再出現,就需要美國不斷地并且微妙地參與其中。
對于中國的未來,從許多方面來講對中美關系最為重要的人物不是賴斯、拉姆斯菲爾德,也不是美國的其他什么領導人,而是像劉莉這樣的人。如果她的生活繼續越變越好,那么,中國領導班子面臨的嚴峻挑戰就能減輕。對華盛頓的高層決策者來說,最令人高興的消息是開平市這位20歲的姑娘始終是快樂的。加上獎金和加班費,劉莉每月可掙120美元,是她在家鄉附近打工收入的兩倍。她把一半以上的錢都存了起來。生活是艱苦的,但她和廠里的朋友們都說,從農村“出來”使他們增長了見識。劉莉不打算一輩子縫衣服,她希望在兩年內攢夠錢去學習深造,以便將來找到更好的工作。她看著一件天木蘭外套說:“誰知道呢,也許哪天我會遇到一個穿這種衣服的人。”假如有那么一天,他們大概會成為好朋友。
嶄露頭角的“公民社會”(記者傅睦友發自云南)
1989年后,環保組織已成為中國社會政治變革的推動者。它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環境保護、艾滋病教育和司法改革等問題上。政府聲稱支持他們的努力。環保主義者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巨變。如今,中國已有28萬個非政府組織,從乒乓球俱樂部、抗癌俱樂部直到經濟智庫。它們是潛在的利益集團,將要求在政府決策中擁有發言權。用社會學家的話說,這是一個嶄露頭角的“公民社會”。迄今為止,最活躍的是環保主義者。1998年,他們在云南省阻止了一項危及珍稀動物金絲猴的樹木砍伐計劃,贏得了第一次勝利。如今他們已經發展壯大,開始代表民意。
法律維權越來越普遍 (記者多琳達·埃利奧特發自上海)
王玲(音)因被趕出了自己的家門而憤怒不已。她拿出官方文件說:“他們都是騙子。他們根本就不按政府規定辦事!”王玲一家陷入了同一個名聲不好的房地產大亨的交易當中,這個人曾因操縱股市而被判3年有期徒刑
。他們聲稱,開發商因同政府官員關系密切,于是,通過不公平手段得到了這一房地產項目。王玲數次到北京上訪,請求政府幫助,但迄今為止沒有成功。她說:“我們是在維護自己的權利。”
對于任何關注中國的人來說,這種情況都令人難以置信。就在不久前,像王玲這樣如此公開地批評政府以及尋求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權利的行為還是不可思議的。王玲還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但是,與以往相比,現在的中國可以說已經自由多了。實際上,現在的中國人想干什么都行,從找工作,到唱卡拉OK,再到保護環境。
北京、上海和重慶已開始聘請獨立民意調查人員調查人民是怎么看待政府的。當然,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被趕出家門的上海居民王玲甚至找不到一名愿意接她這個案子的律師。
中國領導人認為,穩定是第一位的。隨著越來越多像王玲這樣的中國人開始維護自己的權利,中國政府也許會學著適應。王玲說:“歷史就是靠像我這樣的人來推動的。”
(完)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