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高考雖已行至志愿填報階段,但是高考試卷因其對中學教學的指導性還沒有畫上句號。本報甄選部分島城名師,經過充足的論證,點評今年高考9門學科的變化,以饗讀者。
歷史:密切聯系時政重視閱讀能力
參與今年高考閱卷,即墨1中的孫培
升老師對高考歷史試卷的點評很有說服力。他認為,密切聯系時政、重視閱讀能力考查是今年高考歷史的主要特點。
2005年高考歷史試題涉及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三大部分內容,其中古代史占24分,全為選擇題;中國近現代史40分(20分選擇、20分非選擇);世界近現代史36分(4分選擇、32分非選擇)。孫培升老師認為,與往年相比,今年高考歷史試題與時政聯系密切,關注中國的發展的題目較多,如第37題的“民族主義”針對歐盟對中國紡織品調查問題。其次,試卷重視閱讀能力的考查,選擇題第13、18、20題,非選擇題第37、39題都是通過閱讀材料和圖來回答問題。此外,今年高考歷史注重考查主干知識,如高考試卷選擇題13至16題考查西南地區的民族關系史,21至24題考查中美關系史,非選擇題的37題對法國大革命的考查等。
結合自己閱卷的體會,孫培升發現高考中學生普遍存在幾處“軟肋”,一是基礎知識不牢固,記憶能力不到位;二是階段特征模糊;三是對試題材料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差;四是審題能力差;五是答題方向把握不準;六是卷Ⅱ的規范化程度不夠,包括書寫和卷面的整齊劃一。
針對這些,孫培升為考生提出一些建議。他說,高考實際上就是考學生的習慣,所以首先建議每個學生應該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比如獨立思考的習慣、書寫規范卷面整齊的習慣、遇難題心里不慌等等。第二,歷史復習必須重視基礎知識,考生應該全面系統地閱讀課本,包括引言、正文、小字、地圖、圖片、材料、注釋等,爭取不留死角,準確、牢固地掌握課本的基礎知識。第三,準確地把握住每一階段的歷史特征,歷史的階段性特征是歷史在某一特定時期發展的總趨勢,考生可分別從政治、經濟、國際關系、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把握住了歷史階段特征,有利于考生對歷史知識的整體把握,更有利于在答題時緊扣得分點。第四,要適當地訓練材料式的問答題,做這種類型的題可以先看問號,帶著問題閱讀材料,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將問號、一些有效信息和課本的相關知識掛鉤,最后簡明扼要、切中要害答題。第五,考生平時應該緊跟老師的講評課,培養自己的審題能力,歷史思維能力、應變能力、分析綜合能力、表述能力等,不能等高考前再培養。第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培養人文素養。孫老師說,現在的高考就是以時政熱點為背景,作為切入點進行政史地三科相關知識和能力的考查,如2004年的東北振興題。因此,學生在平時應養成看新聞和讀報的好習慣,培養自己的文科綜合意識。
政治:
主觀題更靈活突出能力考查
萊西5中的政治老師曹秀平認為,與2004年相比,今年高考政治卷Ⅰ的選擇題由12道題調整為11道題,分值由48分調整為44分,卷Ⅱ相對穩定;從考核分值上看,經濟常識部分有37分調整為32分,哲學常識部分37分調整為36分,政治常識部分由26分調整為28分,總分值低于100分;從考核內容上看,哲學常識相對穩定,經濟常識的考察力度降低幅度大,政治常識的考察力度略有提高。主觀題更加靈活,突出能力考查,是今年高考政治的變化。
今年高考政治主觀題的設問更加靈活、新穎,既有指向明確化的設問,如第38題第3問“運用政治常識說明政府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的理由”,第39題第7問“我國政府倡導的國際新秩序的內容是什么”,這種設問沒有在審題上設置障礙,有利于考生避免審題失誤,偏離主題;也有指向比較寬泛的設問,如第38題第2問“根據表1所顯示的信息,聯系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提出增加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純收入的主要經濟措施”,第4問“試分析這些政策的哲學依據”,這種設問不僅有一定的針對性,而且角度相對比較寬,符合高考命題能力立意的要求,有利于考察考生的獲取信息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創新能力。
其次,政治試題對能力的考查更加靈活。2005年山東卷自始至終都在考查考生的能力尤其突出了以下5種能力考察。一是比較分析能力,如第35題要求考生比較議會制共和制和總統制共和制的區別。二是抽象概括能力,如第38題第1問要求考生說明農民收入結構變化的狀況,第4問要求考生分析這些政策的哲學依據。三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第38題。四是綜合分析的能力。五是辯證思維能力。并且,考查的方式更加靈活,既有材料,又有表格、圖畫、詩文;既有正向,又有逆向。
此外,高考政治試題關注熱點,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今年高考政治試卷不回避熱點,考查了三農、網絡、東盟等問題,但在材料的選擇、情景的設置、呈現的方式、設問的角度等方面比較靈活,如30至33題、38題第3問,均涉及人生價值、對網絡的認識、農民工合法權益,關心考生成長,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當然,突出基本能力和基礎知識的考查仍是永恒的旋律。今年高考政治有8道題的背景和答案都直接來源于教材,這說明考生的基礎知識越牢,得分就越高。
地理:
試題難度略增考查考生素質
萊西5中地理老師許強說,今年高考地理試題明顯變化有四點。一是今年高考地理較去年難度略有增大,題目更加靈活,對考生篩選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注重了聯系實際,有助于發揮高考對考生地理素質的考查。二是綜合卷中地理試題的分值設置明顯增加,首次超過文綜3科平均分,分值為104分,地理的主導地位更加突出。三是難度穩中有升,試題難度的兩極化現象明顯,使大多數中等水平考生的地理分數的區分度減小。四是試卷中自然地理比例較大、人文地理比例相對較小的特色非常突出,二者的分值比大于2:1,這一特點與中學地理學科顯著的文科特點有著較大的對比。
高考地理試卷在加大對考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方面,突出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過程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知識點只是考查能力和思維的載體,更多的是通過提供資料、設置情境來考查考生的能力和素質。例如單項選擇題10至12小題關于長江口外水域葉綠素含量、水溫和鹽度垂直分布的數據合成圖,就是利用圖文轉換或不同因素的疊加,考查考生的圖像判讀、認定、推理及分析能力。特別是12題根據長江口外水域葉綠素含量對時節的判斷以及以古詩形式設置選項,充分體現了對考生綜合素質的考查。
在考查圖表資料的解讀和運用能力方面,今年高考地理主要考查考生使用、判讀、分析圖表,具有空間概念和空間運動的理性思維,具備對各種信息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歸納、評價并獲得結論的地理綜合思維方法。例如第36題提供了我國亞熱帶季風區一個小區域的平面圖和三幅本區的地形剖面圖,要求考生簡述三個剖面分別顯示的地形特征,并綜述該小區域的整體地形特征。本題既考查了考生對地形剖面圖基本的解讀和運用能力,又提升了難度,進一步考查考生對多幅地形剖面圖組合后的地理空間想像力。
今年高考地理側重貼近生產生活實際,將地理圖表的閱讀能力和地理的基本計算能力結合在一起,考查靈活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例如試卷中8、9題設置了工廠選址與運距、運費的關系問題,是現實生產活動中經常面對的實際問題。此題對大多考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有不少考生反映開始讀不懂題。本題只要弄清運費與原料指數、運距的關系,就會很容易得出答案。
此外,試卷以時事類信息為載體,考查地理學科內的主干知識。不是直接出示時事信息或直接靠時事本身,而是選取與地理相關的問題,通過巧妙設計問題實現熱點問題冷處理的測試效果。39題選材于印尼1853年8月26日喀拉喀托火山的噴發引發的海嘯形成的地質災害,盡管在時間上與去年12月26日的蘇門答臘的地震引發的海嘯相距久遠,但它們在的地理位置、災害性質等方面有著非常相似之處,可以說是間接以時事類信息為載體,通過巧妙設計問題實現熱點問題冷處理的測試效果。單項選擇題1至4題的設置,反映當今世界和中國共同面臨的能源問題,引導師生更加關注社會、關注中國的發展。本報記者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