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分析,只靠目前的政策扶持,券商遠遠不能走出困境,更不要談與將要進來的外資大投行競爭抗衡
本報記者 喬曉會 張映光 北京報道
剛剛過去的6月,國內券商正在感受一輪券商救助的春風:6月13日央行公開決定對華安證券、申銀萬國證券實行再貸款。6月16日,中央
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匯金公司”)決定對銀河證券注資。同在6月,五洲和民安兩家證券公司被托管。
一方面監管層對規范券商施以援手,一方面對問題券商頻出重手,國內券商正為頂過生死難關而努力抗爭。
爭食再貸款 小券商望而興嘆
據悉,能夠得到匯金公司注資只是寥寥無幾的特例。各家券商均知獲此無望,再貸款則成了爭食對象。但創新試點和規范類券商則又成了尚未獲此資格的券商的新門檻。
“我們目前的業務只有可憐的經紀業務,其他能開展的業務,不是由于行業原因沒有客戶源,就是由于政策原因無法開展。”6月28日,一位小型證券公司副總無奈地向記者訴苦。
同一天,銀河證券一位人士則向記者表示,“國家政策顯然是要扶植像銀河這樣的券商。”語氣顯得非常興奮。
這是監管層做出對券商再貸款和注資之后,記者對他們采訪后表現出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
上述小型券商自覺能夠獲得國家再貸款的資格無望,并不指望能夠獲得緊急“輸血”,而爭取注資則更是“想都不敢想”,“那是有多重因素才能得到的政策。”
該券商副總目前只能指望市場的變化為公司帶來轉機,“如果市場好起來,經紀業務的交易活躍程度就會加強,而委托理財的套牢資金也會解套。”
該公司注冊資本15億元左右,有人士透露其資金窟窿可能在20億元。該證券公司大股東一直想將股份轉讓,但苦于公司問題太多,一直無法出手。
與上述小型公司自覺對政策的救急“輸血”無望不同,興業證券則一直在為自己能夠搭上貸款的政策而努力。
“我們現在只有苦練內功,靜觀其變。”興業證券一副總說。
在股權分置改革到來前,興業證券一直在融資重組的邊緣徘徊。
從2004年6月開始,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和華潤集團先后欲控股興業證券,而兩家公司的入主都只差一步,但最終由于公司自身和收購對象的雙方原因無果而終。此后,興業證券曾欲尋求聯合華泰證券未果。
工商資料顯示,興業證券注冊資金9.08億元,截止到2002年年底,總資產達43.2億元。規模屬中小券商。“在證券市場持續低迷的境況下,2004年,興業證券尚贏利6000多萬。另外,我們的經紀業務在業內評價一直很高。”
據《上海證券報》公布的2005年中國各大券商最新排名顯示,興業證券2005年1-4月綜合業務價值量和營業部部均經紀業務價值量分別排在第18位和第8位。
雖然興業證券表面的業績尚可,但據該副總稱,在證券市場持續多年低迷的大環境下,興業流動資金也持續緊張。這也是興業一直謀求增資重組的原因。
該副總表示,“在目前的情況下,增資重組對興業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我們現在惟一能做的就是把興業的業務做得更好一點。即使無法評上創新類券商,也能評上規范類券商。爭取取得國家再貸款支持。退一步講,興業未來即使真被一些資質好、實力強的券商收購兼并也非壞事。”
據悉,類似興業證券心態的券商目前并不在少數,都在爭搭政策扶持的班車,或者最后選擇被強者吞并。
券商目前整體情況都不好,而如果再得不到資金支持,多數券商都難以支撐,資質稍差的券商更是急需資金。如果得不到資金,最后只有死路或被收購。
政策思路演進 四級分類與創新試點
市場傳聞,這次對券商再貸款規模將在600億左右,而資金將全部對規范的大券商傾斜。這里的規范大券商指創新類試點券商和規范類券商。
從2003年開始,證監會確定對券商進行分類監管以來,市場一直認為監管層有去弱扶強之意,但鮮見動靜。而從這次注資和貸款行動看,無法讓監管層滿意的券商將會更快感受到寒冬。
2003年8月12日-13日,130家證券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和各地證券監管機構負責人齊聚北京京西賓館。這是自1998年證監會正式接管證券公司以來,券商負責人到會最齊整的一次。雖然這次會議后來被與會人士評價比較務虛,但分類監管的政策意圖在這次會議正式向各證券公司負責人公開。
2004年8月13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推進證券業創新活動有關問題的通知》,鼓勵證券公司在業務和管理等方面開展創新活動。隨后公布了創新類券商試點條件,對能否有效保證客戶資產的安全、客戶資產管理、是否存在重大風險、財務指標、管理風險控制等都做了嚴格規定。
從2004年10月至今,證監會分5批公布了12家擁有“創新試點資格”的券商,包括中信、中金、光大、廣發、國泰君安、海通等資質較好和規模較大的券商均在其中。而到目前為止,規范類券商還在申報之中。
銀河證券人士認為,獲得注資和再貸款的銀河證券與申銀萬國隨后也將會被列入創新試點券商。
但有業內人士認為,相對一類券商的高門檻來說,對大多數中小券商而言,二類券商是無奈而必然的選擇。
今年4月證監會公布的二類券商(即規范類券商)的條件是,證券公司最近一年凈資本不低于人民幣2億元;經紀類證券公司最近一年凈資本不低于人民幣2000萬元“;可享有的待遇是”準予參與股票發行詢價等新業務、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支持其通過銀行間市場進行融資等“。
目前,各家中小券商都在積極申請規范類券商資格。但有業內人士預計,規范類券商將在50家左右。全國136家券商,一大半左右將被劃入三類、四類券商。
渤海證券券商發展研究員李濱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小券商如果不申請二類券商,現有的資產管理業務、股票發行詢價的資格可能將被剝奪,無疑是自斷財路。
而此前有券商抱怨,雖說進行分類監管,在業務上給予了創新試點券商一定的開放空間,但由于市場環境差,加之券商自身業務創新能力有限,并沒有感受到分類試點帶來的實質性利好政策。
從目前來看,自分類監管以來對規范券商的實質性扶持政策才剛剛開始。
業務之累 券商翹望模式突破
不過業內人士分析,只靠目前的政策扶持,券商遠遠不能走出困境,更不要談與將要進來的外資大投行競爭抗衡。
按照中國加入WTO的承諾,我國將在2006年向外資全面開放銀行、保險業市場,雖說證券業對外開放沒有明確時間表,但相信也為時不遠。2003年湘財證券與里昂證券合資成立華歐國際證券,2004年高盛證券通過與聯想控股等合資成立高華證券進入A股市場,外資證券公司和投行進入的步伐正在加快。
銀河證券一位人士表示,這次再貸款和注資,僅是解決目前券商生存的燃眉之急,對券商長遠發展產生的有利影響并不大。
據悉這次匯金公司對銀河注資之后,銀河將進行股份制改造,匯金公司也將會派駐董事。
但他不無擔憂地說,匯金公司不從事其他任何商業性經營活動,公司董事會和監事會由財政部、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派員組成。董事長、總經理及其他高層管理人員均由人民銀行高層轉任,從匯金公司組成不難看出,匯金本身既無實際經營業務,也無獨立管理團隊,難以擔負監管職能。而銀河證券的管理層和經營思路也不會發生大的變動,銀河還是看不到更加光明的未來。
該人士在國外金融市場有多年打拼的經驗,認為銀河證券目前的業務模式似乎難以長久發展,他更看好中信證券、光大證券、招銀國際這種依靠大股東,金融業務背景深厚、豐富的銀證類券商或混業經營型券商。
中信證券2002年上市,大股東為背景實力雄厚的中國中信集團公司。金融業是該集團重點發展的業務,其資產約占公司總資產的80%,業務涵蓋商業銀行和證券、信托、租賃等多種非銀行金融機構。
中信集團多種金融形態并存的混業經營模式為中信證券的業務開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此外,中信證券又能為其投行客戶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與其他券商相比,中信證券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該人士分析國外投行的服務方式認為,國外投行進行金融業務服務,包括承銷、風險投資、為客戶融資都會一條龍地向客戶提供,而其中風險投資和融資是盈利最多的業務環節,而這恰恰是目前國內券商所不具備的條件。
與國外證券業相比,我國證券公司業務范圍狹窄的現象非常明顯,以2004年市場行情較好的2-4月為例,在此期間我國證券公司經紀業務收入占到全年經紀業務收入的42.30%。而同期美國證券公司的自營和資產管理業務卻貢獻了25%的收入,資金利息收入只占3%.
該人士推測,經過行業洗牌之后,市場最有競爭力的將是涉及范圍廣闊的混業經營券商。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