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誠聘集團公司副總經理1名,45歲以下,本科以上或相當于本科學歷的自學成才者。品行端正,孝敬父母……”
近日,這則由一家民營企業發布的招聘廣告在甘肅某媒體刊發后,引發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如果一個人連對父母的孝心都不能盡到,家庭關系都不能處理好,他怎么能管好企業,處理好與客
戶的關系呢?”該公司負責此次招聘的陸世泰先生這樣解釋他們的特殊招聘條件。
“想法雖好,但操作起來未免不大現實,很容易出現就近選才的情況。”剛剛大學畢業,即將到海南一家生物公司上班的張彥軍認為,附加此種招聘條件不利于公司在更大范圍內選才。
一位在職碩士研究生主動和記者談起他的看法:“現代企業招收員工,工作能力和工作業績才是最重要的。孝心不能沒有,但不能作為必要條件。比如我,一年回一次家,不是說不孝敬父母,而是工作壓力太大,實在太忙,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自己的父母,能就此說我沒有孝心嗎?”
“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我們只不過把傳統品德在招聘員工的時候強調了一下而已。”陸世泰說,其實早在幾年前他們就開始這樣要求自己的員工。說話間,他翻出2002年11月該公司在當地媒體上做的一則招聘廣告,上面不僅要求應聘人員孝敬父母、吃苦耐勞,而且還要書寫規范、字體美觀。所以他不希望有人炒作此事。
陸世泰的辦公室桌邊,掛有“厚德載物”的條幅。
該公司一位孫姓員工說,孝敬父母的人往往工作責任心強,同事關系處理得好,所以孝敬父母幾乎成了公司用人的首要標準。“公司有規定,凡是發現不孝敬父母的,一概辭退。”
陸世泰告訴記者,對有意向的應聘者,他們會走訪應聘者所在的街道辦、社區、派出所以及應聘者的熟人,不光考察孝心,還會了解應聘者家庭關系、個人聲望等方面的情況。“這些基本素質如果具備,不一定非是博士、碩士,業務不行可以慢慢學,企業可以培養。”
說起如此考察的初衷,陸世泰說:“作為一家民營企業,我們很珍惜這么多年的發展成果,所以在用人上慎之又慎,我們就是要找到能為公司真正出力的人。”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潘留栓認為,企業考察孝心并不過分,有一定道理。他說,現在的青年人,特別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思想理念和上一代人大不一樣,“孝心”在某些人身上成了稀有品質。“企業要求員工有孝心,有利于企業內部不同年齡段群體的交流和溝通。”“這家公司想讓員工從孝心中延伸出對企業的忠誠,想法是好的。但企業就是企業,應該用制度來管理。以傳統道德來考察、評價員工,是落后的用人方法。”西北民族大學從事民俗學和社會學研究的郝蘇民教授說。
對走訪應聘者情況這種做法,潘留栓教授則認為“不一定合適”,“不能做得跟過去政審一樣,要做到不能給應聘者帶來什么不良影響。總之,一定要做到以人為本,體現人性化管理。”
郝蘇民教授認為,通過別人的評價來看一個人,本身就有個人偏見在里面,公司選才應該有更科學客觀的測評方式。本報蘭州7月4日電 作者:本報記者 狄多華
實習生 周龍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