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提到有著“世界風箏都”之稱的新型旅游城市濰坊,您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風箏”兩字。但提到濰柴動力和福田重工這兩大國際知名企業,
又有多少人能夠想到,它們都是坐落在這個以“民俗旅游”著稱的城市里呢?最近在濰坊采訪,記者就深切地感受到了該市旅游業、重工業協調發展的完美結合。    濰柴動力造“中國心”
   濰柴動力,是一個由濰坊柴油機廠作為主發起者,聯合境內外投資者和戰略合作伙伴共同設立的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大型企業,并接連在重慶、杭州接管、吞并當地發動機企業,企業規模迅速膨脹。去年3月11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成功上市。
   目前,濰柴動力主要生產符合歐II和歐III燃油標準的柴油內燃機和氣體內燃機,廣泛應用于重型汽車、大型客車、工程機械以及發電、船舶動力等各個領域。發動機就是心臟。濰柴動力今年推出的藍擎系列發動機,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了歐III、歐IV標準,為中國汽車、大中型拖拉機、工程機械等提供了優良的“中國心”。
   用濰柴動力首席執行官譚旭光的話說:“人努力、天幫忙!”2000年,濰柴動力實現銷售收入8.5億元,2001年實現銷售收入16.3億元……到2004年,已經實現銷售收入100.19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內燃機供應商。但是,濰柴動力的目標并不僅限于此,他們還想做世界最大的內燃機供應商和通用動力生產基地,引領世界動力。
   福田重工迅速騰飛
   初見福田重工,很難相信這是一個1998年才開始起步的企業。最初,他們是一個生產機械用的扳手、鉗子等工具的中小型企業,職工只有幾百人,年銷售收入也只有2000萬元。1999年,福田重工開始嘗試著“收獲機械”產業,也就是常說的農業收割機、播種機。接下來的幾年,他們通過引進、聯合等手段,不斷進入新的產品領域——大中型拖拉機、三輪汽車、工程機械……產品不斷豐富起來。聞名全國的“谷神”聯合收割機,就是福田重工制造的。在全國同行業內,他們的各項指標名列前茅,2004年,他們實現了銷售收入70多億元。
   記者采訪中發現,這樣大的一個企業并不“托大”。福田重工黨委副書記楊洪義告訴記者,他們的口號是“不做第一,就做第二”,意思就是允許自己有失敗,但不允許一敗涂地,同時包含力爭第一的涵義。特派記者魏巍攝影報道
   
記者手記
   工業和旅游也能聯姻
   據悉,濰柴動力和福田重工這兩大企業的生產過程完全符合環保要求,而且給當地帶來了巨額的利稅收入。目前,因兩大企業的聲名而慕名前來參觀、旅游的外地游客和專業人員越來越多,工業重地不但沒有影響旅游,而且成了旅游景點。讓那些認為“在旅游勝地不能搞重工業”的人大跌眼鏡。
   目前,福田重工“谷神”聯合收割機的大名,已經在青島的農村叫響了。而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福田重工的身體里也有濰柴動力的“血液”———濰柴動力占有福田重工10%的股份;同時“谷神”用的就是濰柴動力的柴油發動機。據悉,福田重工正在青島的黃島區設立占地400畝的研發機構,用以生產尖端產品,依托青島港口向海外進軍,工程已于幾個月前開工建設。
   
濰柴動力生產車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