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感謝黨和政府,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前不久,城陽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居民劉素云,拉著前來探望她的走訪人員的手,淚流滿面,不住聲的說道。據了解,幾年前,劉素云因患股骨頭壞死,使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政策的幫助下,她獲
得了2萬元醫藥費補償,并成功進行了手術,目前已能夠下地干農活。這是城陽區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政策讓參保居民得實惠的一個縮影。 近幾年來,城陽區在牢牢把握對外開放大局,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實現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群眾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礎上,堅持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廣大群眾感受到發展帶來的實惠,享受到發展的成果,在全區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政策,切實做好培訓到位、監管到位、政策到位“三到位”,讓參保居民真真正正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目前,全區有5500多人已得到醫藥費補償,補償金額990余萬元,其中補償1萬元以上的有140多人,補償2萬元的有50多人。
培訓到位。城陽區建立起對街道、社區兩級醫保專管員每季度組織至少一次以上系統的合作醫療政策培訓制度。目前,接受培訓人員達800余人次,從而保證了每個街道至少有兩個、每個社區至少有三個“合作醫療政策明白人”,由他們承擔起合作醫療政策的宣傳解釋工作,定期向各社區公布受益人數和受益金額,利用受益人現身說法等多種措施,增強居民的互助合作意識和對合作醫療保險的信任度。據分析,編制的13萬冊《健康教育及合作醫療政策知識宣傳手冊》,已發放到每戶居民手中,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參保意識,堅定了參加合作醫療的信心。
監管到位。城陽區合作醫療理賠中心每十天向區監督管理辦公室上報一次統籌金的具體使用情況。區監督管理辦公室每周定時對理賠中心的賠案進行抽查,對賠案原始資料的真實性,以及檔案管理、財務管理、服務質量等進行監督,確保了資金使用的安全性和公平合理性。同時,為掌握定點醫院的醫療服務狀況,區監督管理辦公室印制《住院參保病人住院服務情況反饋表》,定期到各定點醫院進行監督檢查,使住院病人滿意度達95%以上。區合作醫療理賠中心還專門配置了合作醫療保險服務車,每周定期送款上門,解決偏遠地區參保居民以及行動不便老人的取款問題。
政策到位。城陽區結合實際,制定出合理、完整的政策方案:統一下調各級定點醫院報銷線標準。區內一級醫院起付線標準由500元調整為300元;區內二級醫院起付線標準由800元調整為500元;區外醫院起付線標準由2000元調整為1600元。上調最高補償額封頂線,由原來的年度最高2萬元補償額調整為3萬元。減少轉診住院病人起付線的扣除次數,由原來的分別扣除改為按轉入、轉出醫院的最高起付線標準一次扣除。增加門診特殊病種報銷制度,將尿毒癥患者的透析治療、器官移植的抗排異治療及白血病的放化療三種門診醫療費用列入合作醫療統籌金支付范圍,費用按照住院醫療費用補償標準給予補償,讓參保居民得到了更大實惠。(本報記者錢卓本報通訊員仇勝龍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