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薛玉蘭老人展示她的作品《雙龍戲珠》 |

|
《八仙過海》 |

|
《王小摸魚》 |
剪紙之鄉
早報訊
從十七八歲的小姑娘到耄耋老人,一片片普通的紅紙經過她們之手變成活靈活現的“八仙過海”圖、“雙龍戲珠”圖……記者昨日走進遠近聞名的“剪紙之鄉”開發區辛安街道辦事處山陳社區,領略了山陳剪紙的魅力。
走進山陳
在乘車趕往山陳的路上,記者與司機閑聊起來,談起山陳的剪紙,司機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他說,山陳的剪紙就像兒時的童謠,當年剪出的窗花成為當地百姓居家裝飾的最愛,每到過年過節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買上幾張大紅色的剪紙貼在窗欞上。此時,孩子們就會圍在大人面前,聽大人說些“藏”在剪紙里的故事:這張說的是“三娘教子”,那張講的是“王小摸魚”等。此時此刻,這是他們最開心的時候。
調查1
經歷從地攤走出國門
山陳社區居委會黨支部書記管洪密昨日告訴記者,山陳的剪紙風俗是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的,起初是一些婦女跟年長者學習剪紙,主要是打發農閑的時間,后來就逐漸拿到集市上擺攤出售,用精心剪制的作品貼補家用。再后來發展到社區的婦女幾乎個個都是剪紙高手,而山陳的剪紙也隨之聲名遠播,膠南、膠州及開發區薛家島方圓幾十公里范圍內,到處都留下過山陳人穿街走巷出售剪紙的足跡。山陳的一位居民因為剪紙出了名,曾經跟隨青島市領導出訪過墨西哥,在異國他鄉當眾表演了中國的傳統剪紙藝術,贏得贊譽。
調查2
傳承從民間進入課堂
如果只是把剪紙簡單地作為一種民間手藝來看,其最終發展也許難逃自生自滅的命運,但當地有關部門卻將其作為一項傳統的民俗文化給予了充分的關注,現在它不再只是百姓家窗欞格間的裝飾品,而是被搬進了小學的課堂,成為辛安小學的特色課目。學生們在“第二課堂”上,用鉛筆構圖,用剪刀剪裁,鍛煉了動手動腦能力,剪出的作品,經過評選,裝裱成一件件美妙的藝術品懸掛在校園里展示。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這些剪紙“小高手”的作品多次在青島市舉辦的活動中獲獎。
調查3工藝細若發絲卻相連
昨日,69歲的剪紙藝人薛玉蘭在家中將她的上百件剪紙作品一一展示給記者,《八仙過海》、《十二生肖》、《獅子滾繡》、《龍鳳呈祥》等,細致的剪功,巧妙的構圖,令人叫絕。老人告訴記者,只有線條流暢和細膩才會讓作品更加鮮活、富有美感,因此,不但要求運用剪子的技術,更重要的是要有耐心。記者發現,一些作品的線條很細,細得宛若發絲,卻絲絲相連,沒有間斷,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圖案。
薛玉蘭家中常有慕名而來的訪客買她的剪紙,作為饋贈的貴重禮物,最貴的一幅剪紙作品價格上千元。
采訪后記
記者采訪了解到,隨著開發區的發展,現在的山陳人都有了苗圃,剪紙不再是主項,而近400畝的苗圃卻使這個社區又一次聲譽遠播,種植的景觀花木吸引了大連、北京、煙臺等遠近商家紛紛前來。今天的山陳在傳統“剪紙之鄉”的基礎上,已經成了一個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花木之鄉”。(撰稿攝影
尹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