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7月13日消息
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發表陳鴻斌的文章,認為日本處于“對華心理調適期”,預計這種調適期會持續很長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日本是很難理性地制定對華政策的。朝野共同發泄對中國的不滿情緒,與中國對著干,借題發揮,小題大作,各種以前很難看到的現象,如今接二連三出現。小泉連續參拜靖國
神社,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因此中國必須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并在這段時期相應制定正確的對日政策,這樣才可能形成一個有利于中國發展的周邊環境,不能讓日本阻擋中國的發展步伐。
這兩年的中日關系真是進入“多事之秋”,除了歷史問題成為一個無法解開的“死結”以外,領土爭執和東海圍繞天然氣資源的劃界問題,也困擾著雙邊的關系。
中日關系出現目前這樣的局面,當然有各種偶然因素的作用,如小泉連續參拜靖國神社等。但更重要的是必然因素的作用,這主要是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的國力明顯提升,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中國超越日本非不可能
而作為經濟大國的日本,經歷了泡沫破滅后十余年的徘徊,國際地位相對下降。如今雖然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還遠不如日本,但只要中國的政策不發生變化,抓住戰略機遇期全力發展和自我提升,則中國超過日本不會是太遙遠的事。對如此這番力量對比的劇烈變化,日本從決策層到普通公眾都缺乏思想準備,他們也很難接受這一現實。
日本通過1868年的明治維新這一改革運動后來居上,躋身世界強國之林。從此之后,日本的國力始終在中國之上。即便在戰敗后日本成為一片廢墟,但憑借雄厚的工業生產基礎和在世界名列前茅的教育水平,日本很快便得以復興,并在1968年就確立了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而中國那時還處于10年動亂中。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日本率先向中國提供了日元貸款。這當然在于感謝中國政府在兩國關系正常化之際放棄索賠,很顯然日本也不愿看到中國經濟崩潰。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日本根本沒想到如今風水會轉到中國這邊來。從1989年中國發生政治風波以來,日本的一些反華學者和政論家就一直在唱衰中國,各種版本的“中國崩潰論”不一而足。然而中國卻奇跡般發展和壯大起來。去年中國的外貿總額居然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三,今年的中日貿易額很可能超過日本與美國的貿易額。去年,大陸加香港的貿易額,已經躍居美國之上。
雖然日本的外匯儲備仍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國去年一年就猛增超過2000億美元,增幅在日本之上。而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外匯儲備一度還是負數。至于上海和深圳等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日本的東京和橫濱等港口都望塵莫及。
中國增長潛能非日本所能及
雖然中國經濟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還將面臨許多問題,但中國的增長潛力和前景畢竟是日本所無法比擬的。一些初到中國的日本人,在上海外灘看著對岸的陸家嘴,怎么也想不通這情景怎么會出現在中國。因為中國曾經是連續多年接受日元貸款最多的國家(2003年剛被印度超越)。考慮到20幾年前提供日元貸款的背景,如此巨大的反差使日本人很難接受。
目前日本對中國正處于一個心理調適期,預計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日本是很難理性地制定對華政策的。朝野共同發泄對中國的不滿情緒,與中國對著干,借題發揮,小題大做,各種以前很難看到的現象,如今接二連三出現。小泉連續參拜靖國神社,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
中日之間在歷史認識問題上發生爭議,遠非始于今日,在1980年代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但那時只要中國高層領導人(主要是鄧小平)一發話,對方馬上就會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平息事態,如免去在歷史問題上大發讕言的政客的職務等。
當時的日本政府之所以能這么做,并非是其時的日本政府領導人在歷史問題上具有正確的認識,而是在其時的日本看來,對中國做出一點“讓步”也無所謂,因為雙方根本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日本有足夠的“讓步”余地。
目前韓國在嚴厲清算日據時期的“親日分子”的行為,個別政客甚至因父輩的這類歷史問題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時韓國官方和媒體對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舉動也始終予以嚴厲抨擊。但日本在這一問題上顯然對中國和韓國采取了雙重標準。只要中國官方對這類問題一表態,日本馬上會強烈反彈,但對韓國的指責不僅熟視無睹,去年以來日本全國各地還掀起了“韓流”熱潮,韓國的電視劇在日本長時間熱播,其主角更是成為日本中年婦女的偶像,以致小泉訪韓時也要求一見。
很顯然,這無非是因為在日本看來,韓國國力不對日本形成任何威脅,日本大可不必加大雙方在歷史問題的對立程度,日本國民也不會因此對韓國產生反感。所以1998年金大中訪日期間,日本就在文件上向對方表示了歉意。
但對中國就完全不一樣了。在日本看來,中國在歷史問題上不斷“敲打”日本,就是在有意識地打“歷史牌”,就是為了壓住日本。日本若按照中國的要求在文件上道歉,就會在中國面前永遠“抬不起頭”,留下無窮后患。
日本對中國有戒心
中國越是強調參拜靖國神社的舉動會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日本的右翼政客就越要這么干。他們這么做,一方面是得到某種心理宣泄,另一方面是借此來干擾中國,不讓中國順順當當地發展。
這兩年來日本在《防衛白皮書》上強調中國的威脅,聯手美國制約中國,在臺灣問題上不時做一些小動作(如允許李登輝訪日),甚至反對歐盟對華出售武器,都是出于同一個目的。
日本深知它是無法阻止中國發展的,但通過制造這樣那樣的麻煩使中國放慢發展的步伐還是可能的。
日本對中國的戒心之大,防范之重,在其他國家是很難看到。雖然美國也認為中國是今后唯一具有對其發起挑戰潛力的國家,但中美兩國之間畢竟橫亙著浩瀚的太平洋,中國的國力尚未強大到足以影響美國的核心利益,所以美國對中國的動向遠不像日本這么敏感。
而中國的周邊鄰國不具備牽制中國的實力,也根本沒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對中國的一舉一動也完全不像日本那般過敏。舉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日本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句口號都無法接受。在用“放大鏡”端詳了半天后,日本人得出的結論居然是:這將會導致“華夷秩序”的重現!
中國必須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并在這段時期相應制定正確的對日政策,這樣才可能形成一個有利于中國發展的周邊環境。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