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中國人的品性之中存有一種淳樸寬厚的美德,所謂“己所欲,施于人”。因此,無論2012年的奧運會主辦權花落誰家,我們都能抱著一種祝福的心情。而最終,倫敦向世界宣布:他們才是上帝的寵兒! 只是,大喜與大悲之間的距離有時就是那么接近。人們還未從狂歡的興
奮中清醒過來,猝不及防的恐怖爆炸就殘忍地炸掉了笑容與幸福,炸出了鮮血與眼淚———從天堂墜落到地獄,只有短短的21個小時!翻開報紙,打開網站,最多見到的字眼都與倫敦恐怖襲擊事件有關———“全球經濟劇烈波動”、“各國保持高度戒備”、“英國旅游業嚴重受挫”…… 由此產生兩點體會:其一,經濟全球一體化程度在逐步深化,“牽一發而動全身”正在成為一種不爭的事實。其二,旅游業再一次在安全問題上受到重創。雖有前車之鑒,時至今日,我們卻還是不能不接著思考。
馬克思將人的需求分為三個層次:生存、享受、發展。很顯然,旅游與人類的后兩種需求的有關。但是,當人們的生存受到威脅時,旅游就變成了“鏡中月、水中花”。
由于旅游具有異地性特征,因此,公共安全系數直接關系到旅游者的信心,而公眾的恐慌程度,也直接決定了旅游業受沖擊的程度和恢復的速度。政局動蕩、經濟波動、社會文化變遷、自然災害發生、大規模疾病流傳等多種外部因素的影響對旅游業來說都是巨大的,有時甚至會令其元氣大傷。很多人也據此認為旅游業是脆弱的產業。然而,縱觀旅游業發展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旅游業雖然因無法預料和控制的外部干擾多遭磨難,甚至有時舉步不前。但是一旦外部不利因素消除,旅游業恢復的速度卻是任何產業所無法企及的。旅游業從來沒有出現過深度的、長期的衰敗。因此,旅游業或許是敏感的,但卻絕不是脆弱的,其前景仍是一片輝煌。如果非要言及脆弱,那么真正脆弱的其實是旅游者的心。
營造穩定的社會氛圍,建設公共安全環境,增強旅游者的信心,既有賴于國家和政府的強力措施,也需要普通民眾的支持參與。旅游業的發展,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中國正致力于樹立“世界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和平大背景與局部不安定因素并存、旅游業蓬勃發展卻又屢遭挫折的當代,這不僅是一項明智的國際市場營銷策略,更表達了一種美好的愿望-———愿和平長存,快樂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