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百年之后將變成煤坑”消息出籠的當天,正值“陶制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招聘達標會”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召開,國家文物局、陜西文物局的領導以及多名文物專家正巧蒞臨現場,聽聞這一消息,文物局領導和專家異常震驚。
7月8日,記者幾經周折,終于見到了“兵馬俑百年之后將變
成煤坑”的“斷言者”———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曹軍驥。面對記者,曹軍驥堅決否認自己曾說過這話,“是媒體曲解夸大了我的表述”。曹軍驥承認他確實于6月接受過香港某媒體記者的采訪,但所談內容是關于“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室內大氣污染特征”的背景問題。
空氣實驗變成危言聳聽的“煤坑說”
接受香港記者采訪期間,曹軍驥透露,他們做了一種收集空氣顆粒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支起一張干凈的過濾紙,在過濾紙背后再架起一臺抽風機,不間斷地吸風以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在這種吸引力的作用下,24小時后,過濾紙上吸附了大量的顆粒,變成灰色。
曹軍驥向記者解釋,這僅僅是一個實驗,通過短時間的加速實驗,比照出目標物吸附顆粒的程度,這短短的24小時,可能相當于真實環境中的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但該篇文章見諸報端時,文章省略了曹軍驥所說的各種前提條件,直接成了:“有科學家把一張光潔白紙放到兵馬俑博物館內。24小時后,它已布滿炭微粒,變得灰黑。”而且還借用曹軍驥的口說:“正是這些污染物令兵馬俑失去光澤。專家預言,照目前的速度發展下去,最終,兵馬俑的鼻子和發型都有可能消失殆盡,雙臂也有可能從身體上脫落。”
而那句危言聳聽的“兵馬俑百年后變煤坑”的出籠,則是香港某媒體編輯在上版前,為了爭噱頭再次夸大記者所采寫的內容。
曹軍驥告訴記者,香港某媒體的采寫記者就報道失實問題已向他鄭重道歉。
兵馬俑染霉菌系11年前舊事重提
在國內某媒體援引的香港這篇報道中還提到,除空氣污染外,所出土的1400件兵馬俑還曾被40多種霉菌吞噬過。
但據記者調查,香港媒體的原文并沒有提到“兵馬俑染霉菌”,霉菌說法從何而出?事發后,曹軍驥聯系到國內某媒體才得知,“兵馬俑染霉菌”是他們擅自加進去的,目的是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
那么兵馬俑到底有沒有染霉菌這回事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保管部主任趙昆一臉無奈地告訴記者,“這是舊事重提,而且無比夸大。”
原來,早在1994年,專家在對兵馬俑博物館2號坑發掘之初,幾件出土的兵馬俑的確染上了霉菌,由于當時空氣對流比較差,潮氣一時散不開,又是在夏天,土壤很容易就產生了霉菌,這是不可避免的。
當時,專家就采取了噴灑防霉劑等措施,天天給這幾件兵馬俑噴藥,很快霉菌就被滅絕了。如今遺址內的土坑變得比較干燥,霉菌沒有生長的條件,基本上都消失了,現在的兵馬俑身上是看不到霉菌的。
作者:晨報特派記者杜琛西安攝影報道
5年后再論兵馬俑命運歸屬
2000年前彩繪如何保留仍是難題
記者了解到,博物館已經基本解決了防霉和土遺址的保護難題。秦俑館在2001年建立了全國文物系統唯一一個防微生物危害的實驗室,可以培養孢子,從而找出克服它們生長的辦法,確保文物不受微生物和霉菌危害。而通過一種化學處理土壤表皮的方法,土遺址內一塊幾千年前的原土可以在一個相對干燥的環境里,水分不至于過度蒸發,又保證了土壤的毛
細呼吸。如果將處理和未處理的兩塊土放在一起,肉眼無法看出,但如果一起放在水里浸泡,就可以看到,處理過的土雖然浸泡水中,仍然保持完好。
然而,對于保護方案重中之重的陶瓷彩繪,卻還沒有研究出更好的辦法。經過多年摸索,博物館已經掌握了2000年前彩繪的繪制原理,即將陶器燒制后,在外面先涂上生乳膠樹脂,也就是生漆,然后在乳膠樹脂上再涂上一層礦物顏料。“而且現在我們已經掌握了一種方法,可以重現彩繪的美麗。”趙昆說。但這種技術造成保護的一個難點,那就是乳膠樹脂是有機物,容易腐蝕脫落,從而造成外層礦物顏料的脫落。
記者在博物館1號坑看到,幾百件修復的兵馬俑都是灰禿禿的,最初發掘時身上斑斕的彩繪都已經脫落殆盡。
趙昆告訴記者,對彩繪的保留是目前最難也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兵馬俑發掘出來后,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身上漂亮的顏色在幾分鐘內消失。
幾年前,秦俑館通過與德國巴伐利亞文物保護局合作,彩繪保護技術有了突破,經過實驗,2號坑內出土的10件兵馬俑在兩年時間內完好保留了身上2000年前繪制的顏色,但這一技術尚沒有在新出土的兵馬俑身上全面運用,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出土兵馬俑能“存活”多久待定
“兵馬俑百年之后將變煤坑”雖然最終被認定為一種夸大其辭的報道,但從沉睡密閉的地下到暴露于空氣當中,出土的兵馬俑到底在承受怎樣的環境影響,現實條件中兵馬俑究竟能“存活”多少年,至今仍舊沒有一個權威的科學定論。
作為“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室內大氣污染特征”的牽頭人,曹軍驥告訴記者,該項目正是期望在秦俑館內建立起能獨立運行的文物環境實驗室,架構文物保護環境觀測系統,實時檢測遺址區內對兵馬俑等陶質文物有重要影響的微環境變化,并開展微氣候、腐蝕性氣體、大氣溶膠和降塵的聯合觀測,尤其在文物遺址保存的建筑物、考古發掘工地、文物庫房等地,對文物危害大的污染物進行含量水平、分布狀態、發展趨勢詳細評估,同時構造本遺址區文物環境數據庫,并預測未來文物保存環境質量的發展趨勢。
“屆時就可以預計,在現實環境下出土兵馬俑到底能存在多少年,或許百年,或許幾百年,科學數據能清晰說明問題。”曹軍驥說。
據悉,該研究項目從今年3月3日正式啟動,一期合作時間為兩年。“但兩年只能得出一個初步結論,因為影響兵馬俑的環境非常復雜,而且經常變化,因此估計要5年時間才能拿出最終的權威數據,為兵馬俑的‘存活’下一個定論。”曹軍驥向記者解釋。
不過,因為受到“兵馬俑百年之后將變煤坑”之言影響,秦俑館對于曹軍驥接受某媒體采訪而給兵馬俑保護造成的負面影響深感不滿,原本兩年的合作協議有可能發生變更。曹軍驥向晨報記者透露,雖然目前項目還在進行當中,但秦俑館已經與他重新商談是否將該項目繼續進行下去。
新聞鏈接
7月6日,一則“專家稱秦始皇兵馬俑百年后變煤坑”的消息經媒體披露后,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該消息說,由于遭受嚴重的空氣污染,享譽海內外的西安秦始皇兵馬俑正在緩慢風化。這些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老古董開始地面生活后,出現“水土不服”癥狀。由于暴露于空氣之中,兵馬俑一直面對氧化、水侵的威脅。專家預言,照目前的速度發展下去,最終,兵馬俑的鼻子和發型都有可能消失殆盡,雙臂也有可能從身體上脫落。這名專家還擔憂:如果不加以保護,兵馬俑百年后將變煤坑。
作者:晨報特派記者 杜琛 西安報道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