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河南省衛生廳的配合下,省政府糾風辦對一些大型醫院的收費情況進行了檢查。檢查的結果喜中有憂:6所被檢查的醫院藥品和大型儀器檢查等整體價格執行情況較以往有所好轉,“一日清單”制度也得到較好地執行,但是里面隱藏了很多的亂收費現象。
“一日清單”藏貓膩
分解收費、重復收費、超標準收費、自立項目收費———巧立名目、添枝加葉的亂收費把“一日清單”變成一潭渾水
調查發現,在給患者的“一日清單”上,亂收費形式多樣。
輸血收費1+1>2。在鄭州市中心醫院患者楊某的“一日清單”上,檢查人員發現這樣的4個繳費記錄,按收費藍本對照,每一項都有出處,但檢查人員將4項記錄一起比較,就發現了問題:為什么靜脈輸血收費一次,而血型鑒定費卻收兩次?為什么在輸血中把200ml拆解為兩個100ml?
調病歷一看,病歷上的醫囑要求輸200ml的一袋血。200ml一袋的血漿售價為120元,而100ml一袋的售價為65元。醫院“一分為二”,同樣的數量就可多收患者10元錢。從去年5月至今年5月,鄭州市中心醫院血庫合計多收取1.23萬元。手術室是“重災區”。在鄭州市中心醫院、檢查人員發現手術室亂收費問題非常嚴重。例如患者在做腹部、心臟手術之前,一般要進行灌腸,按收費藍本規定,灌腸每次15元。然而,在該院幾十個患者的“一日清單”上,都有一個11.34元的肛管費。經調查,該費用包括在灌腸費里,將其分解出來單收純屬亂收費。在洛陽市中心醫院、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也發現了類似情況。
大型儀器檢查多收費。檢查組在許昌市中心醫院檢查患者“一日清單”時發現,該院的核磁共振檢查費從2003年10月至今,一直按每部位每人次260元收取,而收費藍本標示收費標準為250元。醫院有關負責人解釋:“250”元收費諧音不吉利,后經院方報市物價部門批準,按260元收取。從2004年4月起一年間,許昌市中心醫院僅“避邪”就多收患者6.1萬元。
周口市中心醫院的亂收費更是觸目驚心,該院從去年5月起一年間對急診病人每人加收100元的CT急診收費,竟然多收費達到6.79萬元。核磁共振根據收費藍本,每部位每人次250元,他們卻按500元收費,自去年5月1日至今年5月31日共做2324人次核磁共振,多收58.1萬元。這些都堂而皇之地顯示在“一日清單”上。
“一日清單”上還顯示出相關醫院存在重癥監護室內重復收費、床頭心電圖額外收費、重復收取護理費、一次性耗材和藥品亂收費等不正之風。
“清單”不清的原因“清單”不清關聯著醫風醫德,牽涉著體制機制,其背后的原因是利益驅使、監督缺位、以藥養醫、新項目價格審批跟不上新技術應用等
“‘一日清單’發展到今天來之不易,不能讓少數違規現象破壞了這項制度。”省衛生廳規劃財務審計處李紅星副處長介紹說,早在2000年,河南省便在全國率先實行住院病人雙卡記賬措施,2001年,全省各縣及縣以上醫療機構全部實行“住院患者費用一日清單制”,把住院病人當天發生的費用按明細項目逐筆登記,做到“日清、價準、項目明、患者知”。
省衛生廳有關負責同志認為,某些“清單”不清現象的存在,一方面是受利益驅使,一方面也與醫院管理混亂、衛生監督機構不健全有關,全省有近一半的市、縣沒有組建衛生監督機構,監督不到位。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政策機制上存在問題。衛生事業投入和醫療服務、藥品價格存在“二低三高”現象,導致許多醫院以暗收費、亂收費來彌補其收入上的不足。這“二低三高”主要表現為,一是補償水平低。近年來,河南省衛生投入增長很快,但仍顯不足。2003年河南省人均衛生事業費16.1元,占全國2002年人均水平的47%,連續12年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醫療機構人均年財政補助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4%;公共衛生機構人均年財政補助是全國的49%。二是醫療技術勞務性收費低。如掛號費普通門診為0.5元,主任醫師是5元,享受政府津貼的指明專家才10元。還有床位費、體現高技術的手術費用也低于應有水平。三是藥品和醫用耗材價格高。由于對醫院補償不到位,國家對醫院實行藥品價格順價加價的“以藥補醫”的政策,以彌補醫療成本虧損,導致藥價居高不下。
此外,“清單”不清與新項目價格審批跟不上臨床新技術應用步伐也有關。
省衛生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省廳近期還要開展全省價格執行情況重點抽查,逐步推行專人監控醫院收費的機制,同時準備建立新技術定期申報機制,下半年將修訂現行的醫療服務價格。編者按: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醫療機構為追求片面經濟效益,不同程度地存在亂收費、亂漲價等現象,危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損害了醫療機構的信譽,敗壞了“白衣天使”的形象。為遏制醫療單位亂收費的不正之風,給患者一個明白,衛生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一日清單制”便是其中之一。但是,亂收費現象并未銷聲匿跡,而是改頭換面。
最近,河南省有關部門對省內多家醫院為時一個多月的檢查發現,“一日清單制”存在的問題還較嚴重。“清單”上做了哪些“手腳”,“清單”為何不清?請看本報記者的調查。(本報記者 曲昌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