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鄭州7月14日電 湖北、河南等地的一些魚類養殖、經營戶非法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孔雀石綠”事件發生后,記者采訪了一些業內人士。他們說,“孔雀石綠”是治魚病、使魚保鮮的特效藥,偷用“孔雀石綠”是業內公開的秘密。但有關專家指出,“孔雀石綠”并不是治魚病的惟
一特效藥,完全可以實現安全替代。 河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張西瑞說,防治魚的水霉病有很多辦法,較為有效和省錢的辦法就是用鹽和小蘇打。將濃度為萬分之四的鹽和同樣濃度的小蘇打混合之后,浸泡魚體或魚卵,即可起到較好效果。另外,有關部門最近推出的“水霉凈”中藥制劑效果不錯,亞甲基蘭也是一種推薦藥物。
張西瑞說,目前偷用“孔雀石綠”在生產環節已不太多,關鍵是在流通環節。在魚的運輸中,經常出現因碰撞導致魚鱗受損,而創傷魚則易患水霉病。一些魚販為了防止魚在運輸中得水霉病,往往用“孔雀石綠”消毒。其實,這是一種認識誤區,因為受傷魚只有在低溫條件下才易患水霉病,高溫條件下不需防治。運輸中如要防治,用鹽水消毒即可。
據新華社鄭州7月14日電最近,湖北、河南等地的一些魚類養殖、經營戶非法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孔雀石綠”經媒體曝光后,引起了農業部高度重視,已在全國拉網緝查。普通消費者怎樣辨識“孔雀石綠”魚呢?專家指出,用“孔雀石綠”泡過不久的魚,可以通過肉眼辨識。
河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張西瑞說,剛使用“孔雀石綠”溶液浸泡過的魚,普通消費者可通過肉眼來辨識。一是看魚掉鱗等有創傷的地方,是否著色。受創傷的魚經濃度大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泡后,表面發綠,嚴重的呈現青草綠色。二是看魚的鰭條,正常情況下,魚的鰭條應為灰白色,而“孔雀石綠”溶液浸泡后的魚,鰭條易著色。三通體色澤發亮的魚應警惕。
張西瑞說,在低水溫條件下,創傷魚易患水霉病,一旦溫度超過22攝氏度,霉菌則不易生長。因此,在開春和冬初時節,受傷魚易患這種病,夏季很少出現。消費者在開春、初冬買魚、食魚時應仔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