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反思經濟增長模式,新的產業政策將向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傾斜
記者歐陽四平述評:在深圳反思經濟增長模式的時候,傳出一片“逼走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聲音。對此,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他們認為,深圳的加工企業遲早都會內遷,即使政府不逼,他們因生產成本增加也會走,
這是深圳產業
升級的必然結果。
據統計,深圳的企業中,以加工企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占了大多數,深圳產業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留給勞動密集型企業有兩條路可走,要么轉變經營方式自己升級,要么遷出深圳。替代他們的將是深圳未來發展的重頭戲———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深圳就出現了“逼趕”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聲音,深圳市現任市長許宗衡在去年的一次大會上表示,深圳不歡迎欠薪企業,欠薪的企業我們寧肯不要!而政府某部門的一位負責人表達得更為直接,“‘三來一補’企業對深圳GDP的貢獻幾乎沒有(‘三來一補’企業的利稅只上繳轄區村委提留),工資又低,老在欠薪上給政府惹麻煩”。
今年6月1日,深圳市大幅調高最低工資標準,有關專家指出,此舉將會導致成千上萬家企業破產或者遷出深圳。
深圳市發改局有關人士表示,“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只是產業升級宏觀調控政策體系中的第一步,今后,政府將通過規劃、建立產業政策體系、傾斜公共資源配置等手段,形成政策合力,在不直接干預經濟運行的情況下,將高耗能、高污染、土地占用面積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逼’走,促使制造業中的勞動密集生產環節向其他地區轉移”。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秘書長李羅力博士認為,深圳產業升級是一種市場行為,生產成本提高,工資提高,勞工保護都是必需的,雖然政策讓生產成本提高,但政府并沒有驅趕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意思。深圳市勞動保障局的一位負責人認為,調高最低工資標準的本意并不是逼走勞動密集型企業,但卻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工廠內遷后,如何防止深圳產業的“空心化”,這是政府必須考慮的問題,因為這樣必然會付出降低GDP的代價。對此,李羅力認為,深圳必須要產業升級,而在升級過程中,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內遷,政府付出GDP代價是必然的。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部部長丁四保建議,政府可以采取調節政策,逐步實現產業升級。政府可以在資金和用地等政策上給高新科技企業以扶持和優惠,而對勞動密集型企業以限制,進來一批高新科技企業,然后“趕走”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這樣既可完成產業升級又可防止產業空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