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用電高峰期,許多地方供電形勢緊張。記者最近在重慶市采訪發現,隨著用電量的增加,竊電問題卻越來越突出,而且出現了一些新動向。 長期以來,“竊電不為偷”的錯誤思想頗有市場,竊電行為屢禁不絕,甚至愈演愈烈,有的地方出現了“一戶竊電,眾鄰仿效”的情況。
據重慶市電力公司市場營銷部副主任舒永生介紹,在重慶江北區寸灘的一個村,竊電已成為一種社會公害,幾乎家家戶戶竊電,似乎不竊電是不正常的現象。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許多人沒有形成“電是商品”“竊電是違法行為”的意識。 值得注意的是,與接線、引線等傳統竊電形式相比,目前竊電出現了一些新動向。首先,竊電主體越來越呈現多元化特點,以前竊電者多為居民、小商販和個體戶,竊電數量和涉案金額比較小。但最近電力企業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私營經濟組織、集體和國有企業、甚至事業單位都有竊電行為。 竊電的另一個新動向是其手段越來越高科技化和復雜化。調查人員根據被查獲的竊電案例分析,竊電的手法和花樣不斷翻新,竊電手段日趨隱蔽。過去重慶市電力公司查獲的竊電手段多為簡單操作,其行為也比較容易暴露,如利用U型導線分流、開封撥表、表外接線等方式,但近兩年利用上述手段竊電的比重逐年減少,改變CT變比、電壓線虛接或反接、電表隱蔽處安裝過流開關或雙頭刀閘控制表外線等成為主要竊電方法。近兩年,一種科技含量較高的遙控竊電裝置也開始出現,更有甚者,一些電力專業技術人員幫助他人竊電,以幫助他人減少電費支出的方式獲取報酬,獲利后迅即離開,由于人員流動性強,案件偵破人員很難人贓俱獲,使偵破工作很難開展。 重慶市經委電力處處長劉衛東說,在當前供電形勢日趨緊張的情況下,竊電嚴重擾亂了用電秩序,也削弱了守法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還可能引發火災等事故。因此,針對最近一段時間出現的竊電新動向,地方人大及有關部門應該制定更細更嚴謹的反竊電條例,完善反竊電監督體系和有關規章制度,用以堵住反竊電的法律和政策真空,同時應加大電網計量裝置改造力度,堵住竊電源頭。新華社記者王金濤蘇海萍(新華社重慶7月17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