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專稿:繼日本經濟產業省上周批準帝國石油公司在東海海域的中國專屬經濟區試開采石油天然氣之后,該省和帝國石油公司日前又給東海油氣田確定了日本名稱;將中方冠名的“春曉”、“斷橋”和“冷泉”油氣田分別命名為“白樺”、“楠”和“桔梗”。日方向中國主權的挑釁和試圖單方面開采東海油氣資源的行動又向前
邁進了一步。
中國外交部指責日方的上述行為是對中國主權權益的嚴重挑釁和侵犯,也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并向日方提出了強烈抗議。分析家們認為,鑒于當前中日之間業已十分緊張的雙邊關系,以及考慮到與日本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朝核問題和聯合國改革等問題,日本似不會在東海資源問題上貿然惡化事態。
垂涎東海資源由來已久
東海最寬處僅為360海里,如若中日劃定各自200海里專屬經濟區時無法避免地出現重疊,因而東海屬于有爭議的海域。
日方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向我明確提出中日之間海域應當依據“中間線”原則劃分。但中方一貫主張,東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結構決定了中日間專屬經濟區的劃分應該遵循“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大陸架”的定義做了明確規定:“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到大陸邊外緣的距離不到200海里,則擴展到200海里。”按照這一定義確定的“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這個大陸架原本就是中國大陸的水下自然延伸部分,理應屬于中國。
日方則認為,當石油或天然氣資源橫跨多國時,應該按照各自蘊藏資源的體積比例來分配。為了搶占更多的專屬經濟區,至今日方在東海的海洋調查只局限于地質構造的基礎調查,想跟中國談“按比例分配”,卻又拿不出來具體數據。
據日本媒體披露,自民黨“海洋權益工作小組”的32名國會議員曾召集內閣官房、外務省、防衛廳和資源能源廳相關官員討論東海油氣資源的開發問題。議員們責問與會的相關部門的官員:“中國10年前就開始調查,你們為何毫無動作?”“資源被中國拿走了,你們就無動于衷?”“到底由哪個部門牽頭,你們想清楚沒有?”
中方立場:“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中方考慮到中日雙方對東海劃界存在爭議,為了維護兩國關系,一直沒有在存在爭議的海域進行資源開采活動。對于東海劃界問題上的爭議,中方一貫主張雙方應該通過談判加以解決,多次強調,“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是解決東海問題的唯一正確選擇。
日本經濟產業相中川昭一在15日內閣會議后召開的記者會上表示:“希望雙方能心懷誠意地進行對話,進一步交換意見。希望能把爭議之海轉變為友誼之海。”
此前,中日外長在日本京都會談后,同意組成研究兩國歷史紛爭的聯合小組,并決定在本月較后時間舉行東海問題會談。分析家們認為,組建聯合小組實際上建立了一種比外交磋商更靈活、更深入的溝通途徑,而東海問題會談要在兩國劃界問題上取得共識雖然有一定困難,但可以在制訂共同開發方案上謀求突破。
日本似不敢在東海貿然行事
日本媒體批評當局批準帝國石油公司在東海海域的中國專屬經濟區試開采石油天然氣是“埋下禍根”。共同社還披露,圍繞著是否批準民間企業東海油氣田試開采權問題,日本政府內部的意見未必完全一致。針對執意推進批準手續的日本經濟產業省,有很多人指出考慮到日中關系,有必要考慮中方在此事上的態度。
一位政府人士強調“日本方面若真的開始試采,估計中國可能會派遣艦船至附近海域進行示威”,并表示屆時日方將在繼續試開采問題上“被迫作出重大選擇”,批評“經產省是否就這些問題進行充分討論后才批準進行試開采,值得懷疑.
針對日方單方面采取的上述行動,日本《讀賣新聞》認為,日本此舉,是想通過表明確保海洋權益的姿態來牽制中國;日本政府計劃以國家委托事業的形式推進帝國石油公司的勘探工作。而今后是否真正進行勘探,政府還將和帝國石油進行慎重商議。
據悉,日本政府內有人指出:“如果日本不通過勘探得到獨自的數據資料,就不能與中國進行對等談判。”不過,對于實際的勘探,以外務省為中心,許多人持慎重態度,因為外務省不得不考慮此舉對業已十分嚴峻的中日關系產生的負面影響。
觀察家們認為,朝鮮的核問題是日本外務省重視與中國對話路線的背景。本月底,將在北京恢復六方會談。外務省的想法是,為迫使朝鮮放棄核武器,與朝鮮以外的5國的合作必不可少,因此應該避免中日關系進一步惡化。
《讀賣新聞》的報道說,日中兩國目前正在協調日程,準備在本月下旬于老撾舉行“東盟+3”外長會議期間舉行外長會談。町村外相打算在會談中再次要求中國停止在東海開發天然氣,同時也將提議更加深入討論聯合開發的問題。(阿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