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眼見我國“春曉”油氣田即將投產,自然會想到要分一杯羹。對于日本政府授予帝國石油公司東海油氣試采權,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對外關系室吳懷中博士首先把它看作能源匱乏的日本與中國爭奪能源的一部分。
但問題又不僅僅如此,吳懷中博士認為,從國內政治的角度考慮,小泉在日本國內一直倡導改革
,最近小泉謀劃多年的郵政民營化相關法案僅以5票的微弱優勢在國會眾議院全體會議上獲得通過,這說明,小泉的“強權”執政手法已在執政黨內引起公開對抗。為了鞏固政治根基,將國內矛盾轉向國際問題,從而塑造自己一向強硬的政治作派,這是小泉常用的政治“轉移視線”的手腕。
吳懷中博士還表示,如果根據日本的“日中中間線”的劃分,釣魚島被劃入日本經濟專署區內。一直以來中日兩國就圍繞釣魚島歸屬問題摩擦不斷。而此次東海試開采很有可能是日本試圖將“日中中間線”合理化、事實化,并以此永久竊取釣魚島的策略之一。
而對于帝國石油公司是否會在東海進行實際開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日本研究室主任吳寄南認為可能性不強。首先,從政治上看,日本外交處于失衡狀態:日本和中國保持著緊密的經貿關系,而在對待歷史問題時卻不顧及中國人民的感情。一旦帝國石油公司正式開采,中國必將采取相應措施。在這種局勢下,帝國石油公司要想在東海有爭議海域開采石油將承擔極大的政治風險。
其次,單從商業利益的角度考慮,日本的這個決定欠理智。和中國相比,日本打算開采的油氣田距離日本本土較遠,中間還有2900米深的沖繩海槽的阻隔,且沒有輸氣管道,如果要把開采的石油天然氣運回國,就需建造造價極高的海上液化廠。而且,東海海域并不一定儲存著極大的石油量,因此如果帝國石油公司執意開采,最終結果很可能是一家私營企業為政府的政治行為“埋單”。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此次的舉動很有可能只是一場政治“秀”,而不會有進一步的行動。
吳懷中博士向記者介紹,作為日本石油的“活化石”——日本帝國石油公司有很深的“官”方色彩。二戰期間,日本政府根據《帝國石油株式會社法》,將各公司的石油礦業部門進行整合,成立了一家半官半民的所謂的“國策企業”———帝國石油公司,其目的就是為了確保日本戰時陸海空三軍的“能源命脈”,二戰后才以“民營”企業的身份出現。從該公司歷史來看,此次能夠在眾多的東海油氣勘探申請中脫穎而出,很可能不是從商業利益的角度出發,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司的“官制開發”色彩。本報實習記者王晴發自北京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