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產業被人形象地比喻為國家的“工業糧食”,是信息產業的核心,芯片是所有整機設備的“心臟”。 國內芯片產業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根據可以查找的資料: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到2000年的30多年中,我國在芯片產業上(也稱半導體產業)的各類投資總額累計約為30億美元。
2000年,國務院公布《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國發[2000]18號),被業內稱之為“18號文件”。文件規定,對芯片生產企業繳納增值稅超過6%的部分實行“即征即退”政策。此后,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企業繳納增值稅“即征即退”標準降為3%,同時給予芯片生產企業所得稅“兩免三減半”的優惠。 “18號文件”頒布后的3年中,芯片產業投資規模超過了60億美元,是前30多年總和的兩倍多。據有關部門統計,2000年至2004年,我國芯片產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30%,增速為同期全球之最。2004年,中國芯片產業規模達545.3億人民幣,5年間產業規模擴大了3倍,中國芯片產業進入一個高速成長期。目前,我國已建和在建的8英寸、12英寸芯片生產線有17條,工藝技術達到0.13微米,成為全球新的芯片代工基地。芯片設計公司從最初的幾十家增至目前的400多家,設計人員已有1.5萬人,80%以上的企業年產值不足1000萬元人民幣;國內芯片制造企業幾乎都是代工廠,工藝技術水平低,自主創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產品和自主品牌。 據介紹,由于西方國家的出口限制,我國在芯片技術上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扭轉。全國年產7000多萬臺電視中所使用的核心視頻處理芯片全部來自進口。數字電視常用的三枚核心芯片是:接收與解調芯片、解碼芯片和數字視頻處理芯片。其中,數字視頻處理芯片不僅在開發設計上是最見功夫的芯片,也是最有開發意義、分量最重的一款芯片。海信歷時4年潛心研發的行業內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電視芯片———數字視頻處理器正是電視的一顆“心臟”。 如今,芯片已經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它包括芯片前期設計、芯片制造、封裝和測試。專家測算,芯片1元的產值可帶動相關電子信息產業10元的增長。(新華社青島7月19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