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中國和歐洲的“絲綢之路”誕生于公元前138年。它從中國西北地區出發,直至地中海沿岸,總長約7000公里。兩千年后,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將獲得“重生”。
據俄羅斯交通部長列維京介紹,俄羅斯正和中國、烏克蘭等國商議,計劃創建歐亞“新絲綢之路”交通走廊。其目的是將中國和其他亞太地區國
家的貨物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烏克蘭運往波蘭、德國、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等歐洲國家。預計該鐵路運輸線總長1萬公里,貨物運輸全程僅需14天,比海運快兩倍,因而具有很大優勢。
這是繼北線和南線之后,又一條“新絲綢之路”。北線是由哈薩克斯坦阿克套北上與西伯利亞大鐵路接軌,經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通往西歐及北歐諸國。而南線則是由土庫曼斯坦向南入伊朗,而后入土耳其,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經保加利亞通往中歐、西歐及南歐諸國。這幾條“新絲綢之路”建成后,將連接成一個亞歐鐵路運輸網絡。
隨著中國迅速崛起,歐盟經濟復蘇以及中亞各國持續發展,歐亞鐵路不僅得到包括中國、中亞和歐盟一些國家的支持和關注,而且各國大企業、銀行等也表現出極大興趣。
實際上,“新絲綢之路”的合作既不僅是一個交通問題,也不僅是一個經貿問題。國際貿易專家認為,“絲綢之路”的復興將至少為10多個國家的貿易往來提供比海運更快捷、比空運更廉價的貨運通道,并由此帶動沿線地區,特別是中亞這個新興市場的發展。長期以來,中國80%的原油進口依賴通過馬六甲海峽的海路運輸,因此“馬六甲困境”也成了中國能源安全的一個隱患。雖然同樣道路崎嶇,但選擇的多樣化還是能給中國帶來更多的主動性。
另一方面,聯合國還將重建“絲綢之路”視為根除恐怖主義的良方。專家分析,隨著經濟的發展,恐怖主義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不過,更重要的是,鑒于中亞和外高加索的重要戰略意義,作為一座連接歐亞的“新橋梁”,新歐亞鐵路將根本改變整個亞洲的地緣政治格局。所以,俄羅斯、中國等國非常重視其戰略意義。因為美國一直在該地區推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軍事計劃,而俄羅斯、中國及伊朗等國都在美國緊盯范圍之內。▲ (摘自7月12日《萊茵時報》,原題為“新絲綢之路:從中國到歐洲”,作者馬里歐·法彼安,青木譯)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