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主要是靠著“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即“原料來自國外,產品銷往國外”的經濟模式,中國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許多中國人也為此沾沾自喜。但就在這個時候,我們忽然發現,中國在這個模式中扮演的角色不過是“世界民工”而已,拿的是一點血汗錢。而環境污染,資源耗費的嚴重后果,卻都
要由我們自己來承擔。日前,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深有感觸地說:“什么是世界工廠?就是用自己的資源替發達國家生產低級工業品,用自己的身體去承受污染,所賺取的不過是微薄的加工利潤”(7月19日《中華工商時報》)。
潘岳的說法決不是無的放失,有數據為證:現在中國每天的耗水量世界第一,污水排放量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中國已經逐漸成為全球最大的污染源。每到用電高峰季節,就頻頻拉閘限電,而不少地區民眾想喝一口干凈的水而不可得,這些都讓國民感受到了切膚之痛。付出了這樣大的代價,收益如何呢?有學者作了這樣一番估算:外國投資商拿出30%的資本,擁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潤。而“貼牌生產”更甚,外國人拿走了92%的利潤,中國最多拿到8%。
更糟糕的問題還在于,中國要擺脫目前的處境相當困難。用經濟學的術語說,中國實際上已經處于被“鎖定”的狀態,即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走上了依附型的發展道路。現在中國經濟對外國的核心技術、資金及市場的依賴,遠遠超過外國投資商對中國廉價勞動力的依賴,這使得我們幾乎無法和他們討價,只能接受他們的不合理條件。中國自有品牌、技術的產品市場,又基本上被外國產品所擠占。而一旦外資出于追逐更高利潤等因素的考慮,將技術和資金轉到別處,則眼下“熱火朝天”的世界工廠,則立刻就會變成一個死寂的遍布污染物的廢棄工地,那時我們可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既然如些,那么為什么還有人會振振有辭地聲稱要繼續發揮“比較優勢”。不惜繼續為外國人“打二十年工”呢?除了認識上誤區之外,主要是一些地方官員、為外資提供各種配套服務的新一代買辦以及依附于國際資本的一部分“經濟學家”等,他們從這個結構當中,最大限度地獲得了好處:不僅獲得了有利于快速升遷的GDP數字,而且分得了留給中國的那一小部分利潤中的絕大部分,在消費水平上以大躍進的速度實現了和西方接軌,他們當然要樂此不疲了。
我們必須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用迎頭趕上的方式跳出惡性循環的怪圈。(鄔鳳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