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 19日,2005年高考第一批本科院校錄取工作在一些省份基本結束,塵埃落定之時又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而這歡愁中社會反響最大的事件,莫過于一批與北大、清華失之交臂的高分考生甘愿落榜而去復讀。
“事實上,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考中
的一座新型‘考高’獨木橋正在形成。”中央黨校研究室趙杰博士指出,“從普遍認為到北大清華才是接受真正的‘精英教育’的認知角度看,這個獨木橋幾乎是當年高等教育稀缺時代千軍萬馬要擠的那座高考獨木橋的自然延續,是新形勢下中國高考最具有代表性的現象!
“精英情結”促成“考高”獨木橋
日前,清華大學在北京地區的錄取線最終公布,615分的理科錄取線讓今年高考成績為613分的小胡以2分之差“落榜”,就讀于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他決定復讀一年再搏北大清華。同一時間,和他做出同樣決定的還有這個學校十幾位成績出眾卻黯然“落榜”的“北大清華迷”。
“考高”獨木橋無法承受之重
大量擠在“考高”獨木橋上的學子,自然和當年面臨高考獨木橋的前輩們一樣,承受著大部分被無情淘汰的沉重。這其實是一種不是十分理性的“賭博式”復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所黃平博士指出,高分學生有學不上,而是寧肯復讀以備明年卷土再來,且不說是時間上的一種浪費,更從一定程度上累計性地加劇了“考高”的殘酷性,社會成本也在無形中增加。
折射高等教育大眾化后的尷尬
復讀一年對于學生及家庭都是大事,他們要評估風險、權衡利弊得失。結論自然是:只要能考上北大、清華等幾家“中國一流”大學,多花一年時間,多花一年學費,多承受一次考試的壓力,也值得,不僅能彌補損失,而且將大有收益。
那么,北大、清華等名校哪來這么大的吸引力讓人們義無反顧地蜂擁而上呢?國家重點課題《轉型期中國重大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課題組負責人袁振東教授最近指出,“政策是造成教育差距拉大的主因”。
北大、清華等名校之名,成因之一是國家超常規的巨額投資。有了錢不僅可以蓋大樓,更可以遠高出同行業的待遇從國內挖有專長的名師,甚至從海外高薪聘人。師生與海內外同行交流的機會也遠較別校多。學生尚未畢業,就有企業慕名前來簽約招人。這豈是其他為學生畢業找工作發愁的高校所能比的?
趙杰指出,“如果教育主管部門能在顧及普及高等教育之余,拿出同樣的精力建設更為大眾化的優質教育資源,哪怕能在十年內從政策上再扶植出十所‘北大、清華’,‘考高’獨木橋也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困擾我們了。”
高分復讀,大家都去擠“考高”獨木橋,是一種期望值的自我選擇,更是一種現實環境下的無奈,也許,更折射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后的一種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