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濟南7月23日電
記者宋光茂報道:群眾來信走“綠色郵政”,政府辦理群眾來信實現部門聯動。山東省創新信訪工作機制,引導群眾通過書信依法、有序、理性反映問題,信訪格局由“倒金字塔”向“正金字塔”轉變,基層信訪多了,赴省甚至進京信訪少了。截至今年7月20日,山東省級信訪總量同比下降32.9%,上半
年到省集體上訪批次和人次分別下降29.9%和50.7%。
在東營、煙臺、泰安等市的試點基礎上,自今年5月1日起,山東在市、縣、鄉三級全面開通群眾來信“綠色郵政”,上訪信寫往當地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及其有關部門,一律免貼郵票、在所涉及的各部門都暢通無阻。從群眾投信之后的各環節實行“一信通”,引導群眾在市、縣、鄉三級反映和解決問題。今年上半年,在省委、省政府接訪和進京信訪大幅下降的同時,基層的來信量大增,煙臺市增加11%,泰安市增加15%,縣級新泰市增加51%。
山東省規定,各有關部門聯動辦理群眾來信,如出現不辦、漏辦、錯辦、推諉、敷衍、拖延現象,將通報批評主要負責人。除檢舉揭發的匿名信外,山東對直接受理和上級機關或部門轉辦、交辦的群眾來信,一律實行信訪部門同承辦單位負責人、承辦人和寫信人“三見面”制度。承辦單位負責人對每件來信都要作出批示、簽署具體意見,確定承辦人責任,掌握案件處理的進展情況,承辦單位要向寫信人及時反饋處結等情況。書信渠道的可信度因此大為提高。山東省最早創造“綠色郵政”模式的嘉祥縣,5年間群眾來信上升了5.5倍,而群眾到縣上訪量下降61.3%,信訪秩序顯著好轉。
山東省信訪局長于曉明對記者表示,“綠色郵政”和“三見面”制度,暢通了辦信渠道,維護了群眾的合法權益,實現了信訪工作的“四個良性循環”:“信”與“訪”的良性循環,信升訪降;“上”與“下”的良性循環,群眾信訪上行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問題更多地化解在下級和基層;信訪工作由被動到主動的良性循環;基層黨群、干群關系的良性循環,群眾對基層黨委、政府的信任度增強。
《人民日報》 (2005年07月24日 第四版)
編輯:林彥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