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開埠初期 “波螺油子”一帶屬即墨仁化鄉轄地,以膠州路、熱河路坡頂為分界,西側是大鮑島村,北側是小鮑島村。那時的“波螺油子”只是一條羊腸小道,下溝上崖,貫穿東西,彎彎曲曲地通向伏龍山頂,F在的蘇州路就是當時的溝底。當時,萊蕪一路十分僻靜,熱河路卻是當時重點規劃的交通要道,道路兩旁有不少洋樓,連接著兩
條路的就是“波螺油子”。德國人似乎顧不上開發這地方,一直保留著荒草、小路、流水的風貌。
“波螺油子”的建設源于二十年代初,當時青島的人口已過三十萬。蘇州路一帶與太平路、萊陽路、廣西路等同屬富人區。一些軍政要人、資本家等紛紛在這里建別墅。當時的蘇州路、無棣一路至無棣四路都是沙石路,惟獨“波螺油子”因坡陡、彎多,用加工后的方石硬化,以防雨水沖刷。從此,“波螺油子”有了正式的名稱--膠東路。
方形花崗石塊比方磚短一點,可以經受重壓,這也是這條路歷經百年而保存下來的原因。膠東路順山就勢而建,因彎道多、急陡,螺旋向上,形似海邊巖石上常見的一種小海螺的軀體。ㄇ鄭u人叫波螺),在青島方言中“肉”與“油”不分,叫來叫去叫成了“波螺油子”。
編后語 據悉,“波螺油子”周圍的建筑大多數已被拆除,但“波螺油子”將作為特色風貌保存下來。那時,一橋高架與蜿蜒逶迤的“波螺油子”相映成趣,這將成為島城的一道新風景。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刊登青島的 “老街老巷”系列文章,這不僅是懷舊,也是發現,我們希望能從這些古舊的“老街老巷”中發現一些新的東西。在《青島晚報》原有的《文史》專欄中,在這方面曾作了大量的報道。希望大家能將新的發現告訴我們。歡迎讀者朋友來稿,史料文字或照片資料都可以。楊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