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平坦如砥,高樓別墅鱗次櫛比,工業園區廠房林立,文明與富足洋溢在每一位村民的臉龐。這是膠州市李哥莊鎮李哥莊村留給筆者的第一印象。 李哥莊村是一個有5000多人的大村。近年來,全村干部群眾大力發展經濟,用勤勞和智慧繪就了一幅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的“七彩圖”。目前落戶企業達到67家,村集體固定資產6800多萬元。2004年村莊完成GDP4.5億元,實現外貿出口交貨值3.2億元,上繳國家稅金1650萬元,集體收入5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00元。村綜合經濟實力居膠州市農村集體經濟第一位。 九成農民進工廠
李哥莊村人多地少,人均土地不足三分耕地,就是種“金豆子”也難以致富。考慮到村莊地處鎮駐地,在人口、交通、水電、道路等方面占據優勢,有利于二三產業的發展。村兩委經過分析:村莊要發展,農民要致富,就必須揚長避短,通過第二三產業來促進村集體經濟的繁榮,引領農民致富。
他們規劃出占地600畝的村級工業園區,投資100多萬元硬化了園區內的主要道路、供排水及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水、電、路、通訊等“六通一平”。村里成立了客商投資服務辦公室,專門負責外資項目的接待、洽談及外資企業的管理與服務工作。對客商投資時的立項、審批到開業投產實行“一條龍”服務,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村委充分發揮企業中工會和黨團組織的服務作用,協助企業搞好治安保衛、解決矛盾糾紛等工作。良好的軟硬環境,吸引了10多家外資企業落戶該園區,并在重大項目上實現了新的突破,先后引進青島多德金屬制品有限公司、青島哲寅電子有限公司、青島北建基礎工程有限公司、青島雨虹塑料篷布廠等6個項目,其中“哲寅電子”改寫了李哥莊鎮沒有電子企業的歷史。
抓好外經的同時,村莊還規劃出一個占地150畝、一期投資80萬元的私營企業經濟園區,制定了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各項優惠政策,規定凡是外資企業可以入駐的地方,個體私營經濟都可以進入;凡是對于外資企業有作用的優惠政策,對個體私營經濟也一視同仁。并在全村營造“干個體光榮、干私營有功”的良好輿論氛圍,充分調動起了全體村民的積極性,形成了“家家做生意、戶戶做買賣”的格局。截至目前已有12家私營企業入園興業,初步形成了規模效應。全村共發展個體工商戶450戶,個體私營經濟實現收入3160萬元。
通過發展二三產業,李哥莊村95%的勞動力進入二三產業,30%的農民當上了自主創業的小老板。
六成農民住高樓
李哥莊鎮是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目前,全鎮的建成區面積已達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4.1萬人,城市化率達51%。近年來,全鎮每年的開發面積都在25萬平方米以上,投資在1.5億元以上。通過調研,李哥莊村委發現,房地產開發不僅能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還能大幅度地提高村集體收入。而作為鎮駐地李哥莊村,進行房地產開發無論是從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看,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認準了這個理兒,他們把商品房開發作為拉動村集體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成立開發公司,建立起由村集體引導、社會廣泛參與、個人入股的多元化投資、經營模式。不到三年,村莊神話般地崛起了四個總面積0.5平方公里的新式小區,全村60%的農民搬出了低矮的平房,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今年60多歲的李老漢住上了氣派的三層別墅,50平方米的大客廳、34英寸的大彩電、雕刻屏風、豪華吊頂……“俺從小在茅草屋里長大,如今住這別墅養老,真是做夢都沒有夢到。”李老漢撫今追昔感慨萬端。
為讓村居布局合理化,更適合居住和發展,他們邀請了省規劃設計院等單位的一流專家對村莊規劃進行了修訂,突出了系統性、超前性、特色化、新區建設與老村改造等幾個重點。村居規劃充分考慮了村莊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建筑風格、功能定位等無不展現出開放型風采。
按照統一規劃,李哥莊村連續幾年加大了開發建設力度。1994年建設了6棟、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的新居民樓;2001年開始,鼓勵、吸引民資2000多萬元建設村東別墅小區,目前已建成別墅樓120處、網點樓15處,建筑面積4.8萬平方米;2001年,投資1300多萬元建設幼兒園與迎賓小區住宅樓、網點樓,建筑面積26000平方米;2002年對鎮南北路進行了舊房改造,建成網點樓28棟、建筑面積5600多平方米。截至目前全村共開發住宅樓40棟,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開發網點房22棟,建筑面積5.8萬平方米,全村有1100多戶農民住進了樓房。同時,李哥莊村按照“街凈、地綠、燈亮、路暢”的標準,逐年加大對村容村貌整治的投資和建設,累計投資達一千多萬元。目前村莊的主要道路實現了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紅紅火火的房地產,不僅讓眾多村民住上了干凈、衛生、明亮的新房,還為村集體增加了400多萬元積累,更重要的是李哥莊村的房地產所開發建設的一棟棟高樓并沒有以大量土地被圈占為代價,而是在改造老村和舊企業的基礎上建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李哥莊村的開發完全可以稱得上是“綠色”開發。
全村農民享“四保”
“共產黨員就是要代表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要為群眾多謀福利!”這是該村黨
支部書記張培三經常跟班子成員講的一句話。企業辦好了,家底“厚實”了,村委班子時時刻刻謀劃著如何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村里每年拿出300多萬元為村民發放“福利”。十多年來,農民不但不用交一分錢,還免費享受著各種待遇:全村農民實現了
大病統籌,避免了因病致貧;為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的1—14歲的兒童投保,為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發放生活補貼,對村民每人每季度供應面粉50斤,使莊戶人也吃上了“國家糧”。去年又為村民新上了養老、醫療、生育、最低生活保障“四保合一”的社會保險。村里投資100多萬元新建了面積15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公寓啟用后,將實行老年人集中供養,為全村老人提供一個生活、娛樂、活動、交流的好場所。
李哥莊村在一心一意謀發展同時,也沒忘精神文明建設。村里建起了文體活動中心,新上了電子閱覽室,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發揮群團組織的作用,定期組織村民學科學、學法律、學技術。村里堅持以培育“四有”新型農民為目標,倡導文明新風,以身邊的人和事教育村民遵紀守法,連續十幾年評選“文明村民”、“星級文明戶”等,極大地促進了村莊的精神文明建設。助人為樂,扶危濟困已蔚然成風,處處展現出一個和諧社會、新農村的風貌。劉德剛雷冬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