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聯合國“早期兒童發展與養育”項目的教師解答家長困惑
“早教、親子園,都不過是商業包裝下的一個秀,是精心策劃的一大‘迷信’。”提起嬰幼兒早期教育,市民翟先生這樣定義。
其實,對早教不信任甚至是嗤之以鼻的絕對不止翟先生一個人。我市的市南區和四方區最近幾年一直在從事由聯合國主導
的ECCD(0-3歲早期兒童發展與養育)項目。在這些從事研究的老師眼里,早教是深入淺出的科學。社會上對于早教的一些質疑,他們一一詳解。
“無稽”說
“一兩歲的孩子用得著跑輔導班里開發智力?這么小的孩子就是身體發育,智力還沒到發育的時候。”市民遲女士認為。
“早教絕對不是單純的智力開發,它順應每個年齡段嬰幼兒體格、智力、能力、情感的發育特點,促進各方面的能力養成。”聯合國兒童發展基金會關于兒童早期智力開發項目(ECCD)、青島市社科基金項目的負責人南京路第二幼兒園的孔園長說,早教的科學性不容質疑,早教研究在發z達國家已經開展了幾十年。
孔園長告訴記者,0-3歲的孩子在模擬、思維、動作、注意力、記憶力等各方面的發展,都有相應的關鍵期。一旦錯過了關鍵期,再進行相應的培養就有些事倍功半。早教細分各年齡段孩子的特點,通過一些小游戲、小活動促進這些方面的發展。比如,一歲到一歲半的孩子在體格、神經、心理、模仿能力等方面有一些新發展,他們就進行味覺、嗅覺、觸覺以及好奇心等方面的針對性訓練,通過搭積木、抓蠟筆涂抹、提東西等活動來有意識地培養,此外還進行各種物品的刺激、做簡單游戲、表情交流、招揮手等方式,進行一系列的訓練。
“兒戲”說
“一節親子課,有半節的時間是在滿地亂爬,這就是早教?那我們還是回家爬吧!”曾經帶著孩子參加過試聽的綦女士,認為親子教育沒有什么技術含量。
在四方區教工第一幼兒園編寫的《幼兒教養指南》里,記者也看到大量簡單的游戲,里面包括幾種爬行方法,模仿小動物的叫聲,認識幾種主食等等,乍一看真沒什么技術含量。而這本《指南》,卻是四方區匯集了全市知名的幼兒教師、醫生、心理專家,經過縝密調查,共同編寫出的一本指導性的書籍。“其實,早教是一門深入淺出的科學,要吸引孩子參與,就必須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參與ECCD研究的管老師這樣告訴記者。管老師給記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既然是些簡單的游戲,那為什么還要把孩子和家長集合到一起呢?管老師解釋說,首先,集中的親子活動給孩子提供一個交流溝通的機會,有一些在家庭的小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比較封閉、內向、不善交流,但通過老師有意識的引導,通過自我介紹、與小朋友一起做游戲、唱歌等集體行為也能得到一些改變;其次,集中性的親子活動只是早教的一種形式,通過老師的示范,讓家長學習到正確教養孩子的辦法,是一種集中學習的方式。
“無效”說
昨天,記者調查了5名曾經或者正在和孩子一起參與親子活動的母親。但是,她們多反映,親子活動對增強孩子的交際能力確有效果,但對于孩子智力、體質等方面的幫助,似乎并不明顯。
“親子教育的效果也不會立竿見影。”管老師說,很多家長認為親子教育沒有效果,是因為他們對親子教育的期望值太高了。管老師說,親子教育是一種輔助性教育,它全面、系統而科學。(完)冷雪
顏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