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建委透露,今后房地產商在北京售房時,必須與業主簽訂有節能設計標準和相關賠償條款購房的合同,達不到節能標準的房屋,開發商要按照合同賠償購房者。另外是武漢市建委也規定,對建筑節能將實施從頭至尾的“閉合管理”,今后新建建筑如果設計上達不到國家節能要求,不允許開工。
兩則消息傳
達了一個信息:在國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輿論的推動下,建筑行業的節能建設正在全面展開。而據記者日前了解到的消息,山東省建筑行業的節能建設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
建筑節能迫在眉睫
7月22日,記者就此采訪了山東省建設廳科教處副處長尹濤,他表示,3年之內,山東省的建筑節能工作將有一個大變樣。
尹濤強調了創建節約型建設行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他說,建設領域是資源、能源消耗的‘大戶’,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間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會總能耗的46.7%,用水占城市用水總量的47%,使用的鋼材和水泥分別占到總使用量的30%和25%。目前,山東省建設領域資源浪費現象仍然較為嚴重,如有的地方違反城市規劃,任意擴大建設用地規模;有些地方供水管網漏損嚴重,污水再生利用率低;全省以實心粘土磚和非節能建筑為主的狀況未得到根本改變,毀田燒磚、浪費能源、污染環境的現象屢禁不止。
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正處于房屋建筑的高峰時期,建筑規模之大,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2003年,我國城鄉建筑竣工面積達20.3億平方米(其中城鎮12.7億平方米),超過所有發達國家年建成建筑面積的總和。而令人憂慮的是,在新竣工的建筑中,節能建筑面積不到1億平方米,尚不足竣工建筑的5%。至今,在我國城鄉既有建筑約400億平方米(其中城市約140億平方米),其中只有3.2億平方米房屋是節能建筑,不到全國既有建筑的1%。
尤為令人憂慮的是,我國雖然是一個能源短缺的國家,但是我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目前卻是發達國家的2至3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建筑鋼材消耗高出10%至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衛生潔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僅為發達國家的25%。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以現在的建設速度,預計到2020年,全國高耗能建筑的面積將達到700億平方米。據測算,如果我國城鎮建筑全部達到節能標準,到2020年每年就可節省3.35億噸標準煤、減少8000萬千瓦時空調高峰負荷,相當于每年節省電力建設投資約1萬億元。
“四節”入手,三年達標
尹濤介紹說,山東省此次開展的創建節約型建設行業活動將從節能、節地、節水、節約原材料四個方面入手(簡稱“四節”),在三年內達到既定目標。
在建筑節能方面,全省城市和縣城所在地建制鎮規劃區內所建居住建筑,最遲于2006年底全部達到節能50%的標準要求;從2006年起,公共建筑執行節能50%的標準;從2007年起,城鎮所建居住建筑執行建筑節能65%的標準要求。
要重點推廣墻體和屋面保溫節能、節能門窗、供暖采暖系統溫度調控和分室控制分戶計量、空調節電和綠色照明等建筑節能技術等。加大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力度,重點做好太陽能光熱及光電在建筑中的研究應用,地源熱泵、水源熱泵在建筑中的推廣應用,熱電冷三聯供技術在城市供熱、空調中的研究與應用,太陽能、沼氣和風能在城鎮中的推廣應用等工作。改革現行熱費計量方式,逐步取消按面積計收熱費,積極推行按用熱量分戶計量收費。城鎮新建的居民住宅和公共建筑,凡使用集中供熱設施的,都要設計具有分戶計量及室溫調控功能的采暖系統。
在建設節地方面,城鄉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增長幅度要在現有基礎上力爭減少20%。新型墻材生產量占墻材生產量的比例達到65%以上,應用比例達到75%以上,所有城市和縣政府所在地建制鎮規劃區建設工程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實現節地10萬余畝。已限期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包括瓦)的48個城市,要逐步禁止生產實心粘土磚,逐步淘汰粘土制品;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鎮規劃區范圍內的建設工程,自2006年1月1日起不得使用實心粘土磚;其他建制鎮規劃區范圍內的建設工程,自2008年1月1日起不得使用實心粘土磚。在新型墻體材料基本能夠滿足工程建設需要的地區,要禁止生產粘土制品。各地一律不得新建、改建、擴建實心粘土磚生產線。到2007年,新型墻材生產量達到210億塊標磚,實心粘土磚控制在100億標塊以下,新型墻材應用比例達到75%以上。
在城市節水方面,全省城市新增工業用水的一半靠節水解決;全省城市年節水量達到4億立方米,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75%,城市用水利用率達到75%以上;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平均減少到12%;建筑建造和使用過程的節水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20%。加大污水處理費征收力度,今年上半年,全省所有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費要達到0.8元/噸,2006年要達到1元/噸。
在建筑節材方面,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環利用的建筑材料得到較好的推廣,新建住宅一次性裝修率達到30%,新建建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降低10%。
政策好還要靠落實
記者了解到,濟南市已經或正在搞節能建設的居民小區,只有偉東新都、匯科旺園、泉景四季花園等寥寥可數的幾個。
記者隨后與以上幾個小區取得了聯系,出乎幾者意料的是,對方大都對此表現漠然。有的小區認為房屋已經賣完,不需要做為賣點宣傳了;有的小區則表示搞節能建筑多花了錢消費者反響平平,“不劃算”。
“推行建筑節能的關鍵在于提高業主的節能意識,從而激發開發商的積極性。”針對以上問題,山東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李鐵崗教授分析認為,建筑市場的最終投資者是購房者,如果購房者成為節能建筑的動力的話就一定能夠使節能建筑真正推廣起來。但是目前未能形成一套由業主引導的利益驅動機制,業主的節能意識普遍較低,難怪開發商“不感冒”了。此外,由于目前根本沒有建筑能源消耗量的基本數據,房產開發商不能僅以“節能建筑”為招牌去推銷,購房者也無法根據圖紙或在房屋現場做出判斷。因此,當務之急是有關部門給出建筑能耗指標,建立起建筑能耗評估體系。
李鐵崗強調指出,我國建筑節能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政策落實不夠。他說,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各級政府有關建筑節能的法規、條例便紛紛出臺。比如,建設部早在1986年即頒布了《北方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也早在2000年就已出臺;《山東省墻改與建筑節能“九五”計劃及2010年規劃》、《山東省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及山東省實施細則》也早已相繼出臺。今年6、7月份,建設部又先后發布了《關于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的公共建筑的指導意見》和《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各省市也正在抓緊制定相關實施細則。
“但這遠遠不夠”,李鐵崗說,“如果政策不落實或有關部門協調不好,政策再多也是一個空!彼e例說,有關政策鼓勵居民使用太陽能,但許多城市卻以防礙觀瞻為由,限制太陽能熱水器的使用。再比如,政府鼓勵建設節能建筑,但對建設節能建筑的房產商卻幾乎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激勵措施,對違規者的處罰力度也不到位。這些問題不解決,節能建筑推廣緩慢的尷尬局面將難以徹底改觀。